楊家將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封作為楊家將成長、戰斗、生活過的地方,有著豐富的楊家將文化和方興未艾的楊家將文化產業。
開封是楊家將遺跡和楊家將故事傳說最多的地區之一,楊家將文化資源豐厚。楊家將從麟州誕生,在山西、河北轉戰,于河南開封落腳。自宋開始,開封有楊業家廟,后改為孝嚴寺。
開封還有楊六郎(延昭)的宅第,即安家之所,其子楊文廣長期在開封擔任高級將領——京師宿衛。以上兩處為史有明證、確鑿有據的楊家將史跡,其在口頭傳說、見諸說部及戲劇者外,在開封民間父老相傳、婦孺皆知的還有龍亭前邊的潘陽二湖、龍亭土山之東的聚將鐘、龍亭之下的藏兵洞和開封縣城東北16公里處的招討營。
1994年,開封為了紀念楊家將,在原楊六郎宅第附近興修了新的天波楊府,成立了天波楊府聯誼會,為楊氏尋根問祖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開封是宋朝的國都,內容豐厚的楊家將文化就產生在這片熱土上。開封人民對楊家將保家衛國的英雄事跡最為敬仰,感情也最為深厚。1000多年來,開封歌頌楊家將而鞭撻潘美的民間傳說故事和戲曲豐富多彩、經久不衰。據不完全統計,僅楊家將的傳說故事就有20余篇。楊家將的故事表現了楊家一門忠烈、前赴后繼的無私奉獻精神。楊六郎、楊宗保、楊文廣、佘太君、穆桂英、八姐、九妹、丫鬟楊排風等家喻戶曉、世代相傳。
開封人民尤其喜愛楊家將戲劇,也是為“楊家祖祖輩輩把國保,世世代代抗北遼”的精神所感動的結果。楊家將戲曲是開封豫劇界的“看家戲”,經常演出的劇目有《穆桂英掛帥》、《楊八姐游春》、《包公辭朝》等50個之多。陳素真的《破洪州》、《轅門斬子》、《穆桂英征東》,單紹蓮的《穆桂英掛帥》等曾唱遍汴梁城,深受戲迷的追捧。
楊家將的英烈和傳奇故事千年傳頌,發展文化產業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市場廣闊,前景看好。
穆桂英是如何大破天門陣的?宋代的短兵器和火藥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2012年9月19日,楊家將文化周在開封天波楊府啟動,帶領廣大游客回到千年前的北宋。本屆文化周分為開幕式、三地楊家將文化旅游簽約儀式、大型實景演出、菊展、木版年畫展、楊家將人物宣傳展、宋代兵器及《三十六楊家將槍圖譜》展、楊家將征戰故事展、楊家將文化論壇幾個部分。文化周大的亮點工程則是大型實景演出,演出共分為《宋太宗訪帥》、《佘太君點將》、《鐵血忠魂楊家將》3場。其中《鐵血忠魂楊家將》由上百名演員參演,十余匹戰馬助陣,并融入現代高科技舞臺特效,陣容強大、震撼心靈,進一步詮釋了楊家將文化的內涵,仿佛將人們帶回北宋,走進楊家將金戈鐵馬的戎馬生涯。
楊家將文化歷久彌新,大有文化產業可做。天波楊府在原來白天馬戰項目的基礎上,又推出了大型戰爭史詩巨制《忠烈千秋·楊家將》,該項目斥資近億元,使用了大量的高科技設備,采用先進的電子燈光設備,并打造出了具有中國園林景觀特色的演出環境和美輪美奐的大型水上舞臺,這是繼《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大宋·東京夢華》之后,我省推出的又一大型實景演出。該演出以楊家將征戰疆場的動人故事為主線,500多人的超大演出陣容,表現出楊家將金戈鐵馬、征戰疆場的動人畫面。有人說,如果說《大宋·東京夢華》讓人充分領略了開封文化的柔美的話,《忠烈千秋·楊家將》則充分展示了開封文化陽剛的一面和開封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夜游開封的文化內涵,打造開封旅游又一張亮麗的名片。
七朝古都開封早就有“文包武楊”的說法,楊家將的故事更是幾乎人人皆知。《忠烈千秋·楊家將》的編導尊重史實、尊重觀眾的欣賞習慣,立足于開封深厚的文化底蘊,著眼于宋文化,深度挖掘、整合楊家將故事,以傳承楊家將大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宗旨,重新構思故事情節,組織矛盾沖突,塑造人物形象,力求呈現不一樣的楊家將文化。
武戲文唱,動靜結合,張弛有度,主題鮮明,是該劇的顯著特點。該劇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既有氣氛緊張熱烈的戰爭大場面,也有一招一式你來我往單打獨斗的小細節;既有聲震云天刀槍劍戟冷兵器的比拼,也有呼嘯而過上下翻飛眼花繚亂的馬戰表演;既有激烈的廝殺,也有纏綿悱惻的愛情;既有線索清晰的故事,也有個性鮮明的人物;既有全景、遠景,也有中景、近景和特寫。
巾幗英雄穆桂英的柔情在《情定穆柯寨》中得到充分展現,其指揮若定、剛毅果敢的性格在《大破天門陣》中大放光彩。穆桂英的形象是其在楊家將內部力挽狂瀾于既倒和與遼國交戰的過程中,通過對比、烘托等手段塑造出來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大破天門陣》中第一次將降龍術等搬上舞臺,化演義、傳說為現實情景再現,令觀眾耳目一新,該劇那大膽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
時代在變,愛國主義精神永遠也不會變。楊家將是一個英雄群體,不論先人和后人,不論男人和女人,不論老態龍鐘還是黃發垂髫,一個個都赤膽忠心、為國盡忠、赴湯蹈火、前赴后繼。這種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敢于擔當的品質,正是時代所需要的。我們對該劇的評價不能僅僅停留在“精彩”與“震撼”的層面上,要由此及彼,推而廣之,深刻反思,從中汲取正能量,振作精神,鼓舞士氣,讓愛國主義精神發揚光大。
在開封,不僅政府和有關部門大力發展楊家將文化產業,民間也有人在宣傳楊家將文化。將近70歲的文化老人楊慶化出版的專著《汴京楊姓名人》填補了開封姓氏文化研究的一項空白。該書在楊家將的居住地宋都開封,由楊氏后裔整理研究、編撰完成,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曾經世界頂級的輝煌留給了開封流光溢彩的物華天寶和不可復制的宋韻雅風。
開封的歷史文化資源是一筆極其寶貴的遺產,楊家將文化積淀極其深厚,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在打造“文化開封”過程中,我們要發揮獨特的優勢,通過新形式、新技術、新方法來展現楊家將文化的獨特魅力,進一步提升楊家將文化的品牌價值,將楊家將文化做大做強。本版配圖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片。(原標題:楊家將文化在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