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上午,一向安靜的河南師范大學校園變得像廟會一般熱鬧:舞獅表演、長笛演奏、哼小車表演、漢服表演、民間武術表演、懷梆演唱、柳位高蹺表演輪番上演,河南師范大學舉辦的第九屆文化遺產活動月開幕式精彩紛呈。
雖然距離2014年“文化遺產日”尚有一月時間,河師大的文化遺產宣傳活動已經全面鋪開。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河師大還將推出戲劇演出專場、傳統手工藝品展示、非遺知識競賽、家鄉文化大尋訪、非遺知識講座、才藝比拼、端午節包粽子等活動。
民間藝人進高校,大學師生來參與,這樣的場景在大學校園里并不多見。而在河師大,連續進行9年的文化遺產宣傳活動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不少大學生參加了表演。舞獅表演者劉亮是學校體育教育專業的大二學生,他說:“我對家鄉的舞獅表演很癡迷,大一開始發起了‘南派醒獅’的學習組隊活動,目前為止已經有20名成員了。我想做一名傳統文化的傳播者。”
大三學生、學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于俊奎介紹,協會成立以來,通過開展講座、影視觀摩、討論、征文比賽、演講比賽、非遺形象大使選拔賽等活動進行非遺保護宣傳教育,目前參加協會的學生已超過千人。他希望更多同學加入到文化遺產保護的行列中來。
據悉,河師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始于2006年,由文學院教授丁永祥發起。他帶領學生進行了針對豫北地區懷梆、哼小車、大平調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調查研究,成立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校園宣傳從最初的文化遺產日、文化遺產周到現在的文化遺產月,營造了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非遺保護已成為該校的一張名片。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需要年輕人特別是青年大學生的參與。看到大學生的這種文化自覺,我很欣慰。”丁永祥說。(原標題:河南師范大學迎來第九屆文化遺產活動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