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焙面制作花絮·掛糊
鯉魚焙面制作花絮·油炸
鯉魚焙面制作花絮·澆汁
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國》中沒有河南美食是一處遺憾,《舌尖上的中國2》來到開封拍攝河南美食,雖然在劇組看來只是一次正常的拍攝,但著實為河南觀眾注射了一劑強心針——終于重視我們河南的美食了。在這集名為《相逢》的節目中,分集導演陳碩用“開封灌湯包”、“鯉魚焙面”兩道河南特色菜,從空間上把開封和杭州聯系在一起,從時間跨度來講,北宋和南宋也因此“相逢”。在熒屏之外還有哪些未能呈現的故事?在美食之外還有哪些豫菜文化值得品味?5月14 日,大河報記者來到開封,探訪舌尖背后的故事。
為啥選中“鯉魚焙面”和“灌湯包”?
因為這兩道美食都能體現“相逢”的主題
2012年10月,中國廚師節在開封舉行,當時《舌尖》總導演陳曉卿在廚師節上獲了一個獎,開封方面便有意邀陳曉卿拍攝開封美食,而陳曉卿對第一季《舌尖》沒有豫菜元素也很遺憾,同時對豫菜文化很感興趣。
2013年3月,雙方正式溝通,開封市餐飲行業協會秘書長、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館長孫潤田成為與劇組的對接人,為其推薦豫菜。“劇組給出的拍攝標準是拍有歷史、有文化、有故事,在當地有影響的菜,最重要的一點是老百姓能吃到。”幾番考慮,孫潤田推薦了“鯉魚焙面”、“灌湯包”和“開封桶子雞”三道菜,“去年7月來開封拍的,最后拍攝了前兩道菜,當時開封那家桶子雞的代表作坊要拆,劇組還去看了,環境不太適合拍攝”。
關于“鯉魚焙面”、“灌湯包”這兩道美食的特點,孫潤田如數家珍:“灌湯包用料考究,制作獨到,薄皮大餡、
灌湯流油,軟嫩鮮香,提起像燈籠,放下似菊花;鯉魚焙面更是河南的歷史名菜,更重要的是,從這兩道美食身上都能找到‘相逢’。”
“杭州的西湖醋魚與開封的鯉魚焙面有異曲同工之處,陳碩他們去年三四月份先后在杭州和開封調研,跟我談到在杭州拍了醋熘魚和焙面,焙面是一個姓丁的師傅做的,當時跟丁師傅聊,原來這焙面是在開封學的,不過丁師傅也把杭州精細的象形小面點工藝傳給了開封,雙方算是互通有無、互相交流。”至于開封灌湯包和杭州小籠包,早有考證,“自南宋遷都臨安后,開封的工匠藝人相繼進入,杭州小籠包則是獨樹一幟、遠近聞名。”孫潤田自豪地說:“天下的包子都出自北宋。”
劇組在開封都拍了哪些內容?
拍了5天,有4天都在拍普通市民老夏
去年7月份,正值酷暑,《舌尖2》劇組一共在開封呆了8天,拍攝了5天,其中有4天都在拍一個人——老夏。老夏今年63歲,是孫潤田應劇組的要求找來的一位普通開封市民。“劇組希望讓一位普通人來做這兩道菜,不用刻意講究技法,但求家常,劇組就是想拍出那種家常味兒的紀錄片感覺。”孫潤田說。
但在今年5月6日,陳碩給孫潤田打來電話,很遺憾地告訴他“老夏的部分被去掉了”。問及原因,對方表示是“拍攝的人物太多,節目時長有限制”。“陳碩認為老夏這段拍得還是很豐富的,挺遺憾。”孫潤田說。
“認真”是孫潤田對《舌尖2》劇組的評價,在拍老夏之前,劇組先在開封第一樓拍攝了專業包灌湯包和鯉魚焙面的做法。當時做鯉魚焙面的廚師是開封第一樓行政總廚王海波,開封第一樓傳承人馬瑞則承擔了灌湯包的制作,“光灌湯包就從上午8點開拍,一直拍到下午5點,一個切面的鏡頭就拍了50分鐘。下午6點多開拍做鯉魚焙面,到凌晨兩點多才拍完。”孫潤田說,“跟劇組聊天,他們說至少拍150分鐘才用1分鐘的素材。”
雖然在開封拍了很多素材,但在臨走前,陳碩告訴孫潤田,老夏的故事只是節目組拍攝的眾多候選故事之一,這些節目素材最終將通過什么方式加以呈現,大家心里都不清楚。(原標題:開封鯉魚焙面和灌湯包現身《舌尖2》 揭秘拍攝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