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面是個什么東東?”自習大大在開封蘭考吃了一碗大刀面后,蘭考的地方小吃大刀面便成為百度搜索熱詞。但專業的詞匯解讀還是令網友不甚了解:“大刀面到底長啥樣啊?”于是,小編挖空心思,找了一個特別通俗的詞匯來解釋:大刀面其實就是手搟面。
何謂大刀面:百度搜不到的解釋
用面粉、雞蛋清、食鹽、小蘇打和面,然后醒面,再由兩人雙桿軋面,搟面,最后用重約8斤的大刀切面。手起刀落,切出的面細如發絲,薄可觀紙;開水下鍋撈出后,那面筋長軟柔,細嫩可彈,有“一根面、一碗飯”之說。
大刀面的吃法有冬夏之別。夏季,用煎蛋皮、姜末、蒜汁、蔥花、香油涼拌,清新爽口;冬季,用雞絲、瘦肉絲或雞蛋做鹵熱吃,鮮美醇香。
這就是習大大在蘭考吃到的傳統的蘭考風味小吃:大刀面。通俗解釋,大刀面就是我們河南人常說的手搟面。只是切面的刀具更特別,切出的面比普通手搟面更細、更薄而已。
蘭考大刀面有中華一絕之美譽,始創于蘭考南彰鄉小宋集楊、齊、孔三姓面館,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原在鄉間集市經營,深受鄉人喜愛。新中國成立后,楊、齊、孔的傳人受聘到南彰鄉供銷社食堂工作,這個民間小吃才得以保留下來。
1985年,蘭考南彰大刀面受到江蘇省面食行家的高度贊揚,江蘇省電視臺還曾對大刀面的整個制作流程進行拍攝錄像。
面條的起源:兩漢以后
蘭考南彰鄉大刀面是在中國面條的基礎上研發出的一種新品種,距今有100多年的歷史。而中國面條的歷史已有近2000年了,可算是中國年齡最大的風味小吃之一。
兩漢后一段時間,由于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食物原料的豐富,發酵技術的運用,主食的擴張,炒菜等新型烹調方式的出現、發展,被史學界認為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昌盛時代。而我們今天吃的面條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
面條的早期名稱叫“湯餅”,是當時大部分中國人粥飯以外最主要的主食之一。西晉學者、文學家束皙曾做《餅賦》篇,稱“充虛解戰,湯餅為最”。南北朝時的“湯餅”分為煮餅(類似今之片兒湯)、水溲餅(就是拉面)、水引馎饦餅(用肉汁和面制成的湯面條)等。唐宋之后,“湯餅”更有了搟、搓、切、抻、捏、卷、模壓、刀削等多種制作方法,并出現了葷素菜做出的多種多樣的澆頭(鹵汁),種類之多,難以計數。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退休教授、著名學者王學泰認為,“湯餅”的出現應該與節令風俗關系密切。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云》:“六月伏日,并做湯餅,名為辟惡餅。”當地直到現在還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食諺。北宋首都汴京當時盛行“二月二,龍抬頭”吃龍須面的習俗,有祈求風調雨順和吉祥長壽之意,這個習俗在當地延續至今。
因為面條細而長,所以唐朝時,中國人就有了慶祝生日要吃長壽面、生子滿月要擺“湯面宴”,并把面條分送給鄰居的習俗,祈愿長者吉祥長壽、小孩長命百歲。《新唐書·王皇后傳》記王皇后失寵時曾埋怨唐玄宗:“獨不念阿忠(王皇后)脫紫半臂(背心)易斗面,為生日湯餅邪?”唐代詩人劉禹錫在《贈進士張盥》一詩中,這樣描述當時的“滿月”酒席場面:“憶爾懸弧日,余為座上賓。舉箸食湯餅,祝辭添麒麟。”
一碗撈面條的誘惑:留住了胃,也就留住了心
手搟面有湯面、撈面之分,習大大此次蘭考之行品嘗的大刀面嚴格意義上說是撈面。
既然說到撈面,就不得不說撈面的鹵,也就是“澆頭”。夏季,用煎蛋皮、姜末、蒜汁、蔥花、香油涼拌;冬季,用雞絲、瘦肉絲或雞蛋做鹵熱吃,根據時令、節氣不同,河南人會做出各種不同的鹵汁來。比如,昨天在微信圈,就有一位朋友曬了他們家的撈面鹵,叫做“辣汁蒸蝦黃”,食材是時下最新鮮的小龍蝦。把蝦頭里的蝦黃挑出,配酸辣汁蒸出后就成了撈面鹵,醇香美味,開胃開懷,下飯最地道。一碗面,看似很簡單,但由于有了不同的“澆頭”搭配,使得這碗面變得簡約不簡單了。
朋友說,這道菜是他老岳父自創的。老岳父平時除了幫他們夫妻倆帶孩子,還愛自創菜品,比如他自創的干子燒臘肉,一片干子一片臘肉,層層貼著,那種醇香美味令朋友至今回味起來還不勝感慨:“棒極了!”
酸辣汁是老人家自制的,那蝦黃需要挑多少蝦頭才能夠四五個人吃?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這樣的功夫沒有濃濃的親情是做不出的。
跟西方人不同,中國人表達自己情感的方式很含蓄、很內斂,特別是中國父母和孩子之間,更是很少把“愛”這個字眼兒掛在嘴邊。但是,中國的父母似乎更愿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把愛濃縮在一頓飯、一道菜、一碗面上,然后,看著孩子們狼吞虎咽、風卷殘云般清掃完畢,那就是他們最大的滿足和驕傲,那就是他們對孩子愛的表達方式。
而中國的孩子們通常是在回味某道家常美味時,才體會到父母對自己吝于言表的那個“愛”字的。于是,他們對愛的表達方式通常是:把父母做的道道家常美味統統、徹底舔干凈,把爸媽做的那碗手搟面扒拉得干干凈凈,然后摸著滾圓的肚子說,還是爸媽做的飯最好吃。
留住了胃,也就留住了心。家常、美味,就這樣把親情、把愛、把家濃濃地裹在了一起,扯不斷、理還亂。
史上最“高大上”撈面條:“盤兔”
北宋時期,手搟撈面條在市井中比較流行,并且,還有個特別“高大上”的名字叫“盤兔”。
既有“兔”字,食材自然離不了兔肉。沒錯,這個“盤兔”就是用兔肉切絲烹制好后,配以蘿卜絲、蔥白絲等,盛到煮熟撈出或炸成鳥巢形的細面條上(那時候的面條都是手搟面)。通俗理解就是,凡以“盤兔”為鹵的撈面條都可稱其為“盤兔”。
“盤兔”是北宋時冬令野味佳肴,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把它列為冬月之首,也是北宋時期汴京城內比較流行的市井飲食之一,當時的州橋夜市、京師酒肆,皆有此菜售賣。
到了南宋,“盤兔”又被汴京移民帶到杭州,被杭州人稱為“盤兔糊”。后來估計是為了照顧南遷之后思家、想家的宋高宗以及那幫大臣顯貴們的口味,“盤兔糊”被作為“貴官家品件”之一,登上了達官顯貴的大雅之堂。到了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把“盤兔”稱為“奇珍異饌”并載入《飲膳正要》,“盤兔”由此成為元代的宮廷食品。至明代,開國宰相劉基又將“盤兔”收入《多能鄙事》的烹飪法中,仍在各地流傳食用。
一碗撈面經歷三個朝代,流行幾百年而不倒,這不僅是中國烹飪史上的一道奇觀,在世界烹飪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當然,后來“盤兔”撈面不流行了,代之而興的是各種簡單易操作的其他鹵汁的撈面條。究其原因,除了烹飪方法的繁復外,估計跟生態環境也有關系。在化工廠、水泥鋼筋、城市垃圾不斷向城郊野外、鄉村小路擴張的環境下,野兔已成為野生保護動物了,誰還敢隨便獵殺啊?(原標題:蘭考風味小吃大刀面其實就是手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