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新聞資訊 >> 瀏覽開封

加強宋城遺址保護 傳承開封古都文明

2016/9/26 16:01:39 點擊數: 【字體: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
 
  ——習近平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國家文明的“金色名片”。
 
  ——李克強
 
  說起開封,人們自然會聯想到這里的歷史和文化,聯想到這里豐富的文物資源。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這座煌煌古都、文物大市的文物部門在上級文物部門的指導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始終將文物的有效保護、科學管理,尤其是地下文物——宋城遺址的保護管理、展示利用當作文物工作的重點認真部署,采用地質鉆機開展地下文物勘探、調查工作,解決了因水位問題無法進行考古的全國性難題。這一獨辟蹊徑、精心施策的創舉,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業績,為全省乃至全國地下文物保護工作闖出了一條新路。
 
  歷史上,由于黃河水患的侵襲,開封城曾多次被洪水淹沒,因此,對這座城市而言,最為豐富的文物資源還是在地下。這里的地下考古進行得如何,地下文物保護得怎樣,成了這座城市文物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上級文物部門領導和科研院所專家也對此寄予厚望。那么,開封的地下文物究竟有什么獨特魅力?我市近年來的考古工作都有哪些進展?文物和考古工作下一步應該如何做?就讓我們走進開封這座城市,對宋城遺址(北宋東京城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150處重大保護示范項目、大遺址保護示范園區)的文物工作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
 
  1問
 
  開封的地下文物為何廣受關注
 
  作為地方性城市,開封雖不如許多大城市那樣富裕繁華,但它依然能夠被世人所熟知、所關注,究其原因,自然無外乎這座城市蘊含的深厚歷史文化。作為八朝古都,開封有著4000多年的建城史,在這漫長的時空里,這座城市曾一度對我國歷史進程和地域格局產生過重要影響。正因如此,歷史文化一直是開封城市發展的主題。而地下文物是歷史文化最具象的載體,其本體包含著或多或少的歷史信息,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保護地下文物其實就是對歷史文化和城市文明的傳承。
 
  翻開歷史,你不難發現,黃河水的一次次泛濫,一次次給這座城市帶來滅頂之災,整個城址、文物古跡、歷史遺產和大量宮廷、民間收藏品被掩埋在地下。金代以前,黃河對開封尚不構成威脅,然而,到了金代明昌年間,隨著黃河的改道,緊靠黃河的開封自此不斷受到它的侵襲。據史書記載,從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到新中國成立以前,前后700多年間,黃河共在開封境內決溢 300余次,開封市區被淹有7次之多。僅在明代,黃河就在開封轄區內決口58次,兩次水淹城區。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九月十四日那次,是開封歷史上遭水災最嚴重的一次。史書記載,“波中可見者,惟鐘鼓兩樓及各王府屋脊、相國寺頂、周王紫禁城、上方寺鐵塔而已”“六百里盡成區浸”“房屋盡傾,邑無居人”。黃河決口后,猶如巨雷奔騰而至,大水將開封城整個淹沒,僅城墻門樓和大相國寺屋脊頂可見,大水過后,城內30余萬人口,絕大部分被淹死、餓死,最后僅剩下3萬多人。開封城不僅成了廢墟,更是成了人間地獄。開封城被黃沙埋于地下數米。黃河水淤平了汴河,無數的名勝人文古跡被沖毀或埋于地下,明朝尚有的夷山、資圣閣、金明池、州橋等全被埋于地下,鐵塔的基座連同下面一層被埋于地下,伴隨開封幾千年的蓬澤、沙海,也被黃河水淤為平地。如今,昔日宏偉的都城已深埋于地表之下7——8米。只有建于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的繁塔、始建于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的鐵塔仍然矗立在那里,向人們訴說著千年的世事滄桑。因此,除了鐵塔、繁塔外,從地上文物分布上看,清代以來的開封文物主要集中在地表,而明代以前更長歷史階段留下的文物,大多被淤埋于地下。在開封城區的地下,經考古工作證實,由上至下埋藏著清代開封城、明代開封城、金代汴京城、北宋東京城、唐代汴州城和魏都大梁城等古代城址。這是由于歷史上開封遭遇多次毀滅性水患,泥沙多次將開封城淤埋于地下,導致泥沙淤積層和古代文化層交替疊壓,形成了世上罕見的“城摞城”考古奇觀。因此,如何對開封的地下文物進行考古、發掘、利用,是開封市歷屆政府十分重視的一項工作,也是開封市文物部門一直在努力做好的一項工作。
 
  今日開封城坐落在整個宋城遺址之上。前者是具有現代意義的城市聚落,是開封人集聚形成的遍布全城的居民生活片區,而后者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尤其是宋代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綜合物證和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近年來,隨著開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的加快,在推進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的進程中,北宋東京城遺址保護在具備加快發展良好機遇的同時,也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大規模的城鎮化改造、新農村建設等對大遺址及其遺物的破壞威脅依然存在,向地下要空間(不經文物勘探、發掘,私自建大型停車場、人防工程等)傷害文物本體、占壓大遺址的現象時有發生,文物本體安全形勢依然嚴峻, 遺址保護基礎工作依然薄弱等。為協調宋城遺址保護與開封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需要我們進一步強化責任、加大投入、加強引導,全面推進大遺址保護工作。
 
  2問
 
  開封的地下考古取得了哪些成果
 
  北宋東京城遺址、明代周王府遺址、開封州橋遺址、北宋東京城新鄭門遺址……說到開封的這些考古成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王三營津津樂道、如數家珍。
 
  據介紹,開封城市考古工作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開封市文物工作隊的前身宋城考古隊在那時就開始在開封周圍進行考古勘探和文物調查工作。
 
  首先是搞清北宋東京城遺址的布局和輪廓。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我市文物考古部門陸陸續續探明了北宋東京城皇城、內城、外城三重城垣。1981年,在潘家湖清淤過程中發現了明代周王府遺址并進行了考古發掘,揭開了開封古城考古發掘的序幕。1984年,宋城考古隊在配合中山路市政管道建設進行的考古發掘過程當中發現了開封州橋遺址,此次考古發掘是繼周王府考古發現后的又一次重大考古發現。
 
  對新鄭門的發掘,是截至目前開封考古歷史上的最大收獲。新鄭門,是北宋東京城外城西墻上的一處門址,是一座方形甕城。甕城南北長約160米,東西寬約100米,占地約16000平方米。2007——2012年,開封市文物工作隊對該城門進行了詳細的考古勘探,初步探明了新鄭門城門及甕城的形制規模。2012年5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新鄭門遺址考古隊,正式啟動新鄭門遺址考古發掘工作。該遺址考古發掘共布探方30個,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發掘深度4——8米。在新鄭門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區內,探方最深處距地表8米左右,先后揭露2層淤積層和5層不同時期的文化層,發現并清理了宋、金、元、明、清不同時期的大量遺存,其中包括房屋7處、院落6處、道路1條、水井1眼、農田1處、手工業作坊1處、地灶12個、排水溝渠8條、灰坑59個以及宋金時期新鄭門門道、隔墻等。盡管目前發掘仍在進行之中,但已被列入國家150處大遺址保護、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重點支持目錄。
 
  其次是配合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進行考古勘探、調查和發掘。2013年,配合鄭徐高鐵項目建設,我市文物考古部門聯合省考古研究院對鄭徐高速工程沿線開封段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部分解剖了北宋東京城外城西北角護城堤,在開封市西北角連霍高速南側辛堤頭村北發現古道路遺址兩處、古村落遺址一處,隨即進行了發掘,共布10×10米探方6個,發掘面積600平方米,共清理出房址兩座、夯土臺基一處、窖穴一處,出土了大量不同規格的灰磚、筒瓦、板瓦、滴水、望磚等建筑構件,還有瓷器、鐵器、陶器、銅錢等遺物。同年9月,受省考古研究院委托,市文物考古部門聯合尉氏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對該工程尉氏段所經過的羅莊漢墓群和山魏漢墓群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其中羅莊漢墓群發掘面積共計100平方米,清理西漢空心磚墓一座,出土了空心磚、方形陶磚、甕形罐及盤口罐殘片。山魏墓葬群發掘面積共計200平方米,清理灰坑等遺跡14個,出土了銅錢、銀錠形陶器、陶紡輪、棋子、串飾、骨簪、骰子等不同時期的遺物若干件。同年年底,市文物考古部門聯合通許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對工程進行考古發掘。截至目前,發掘面積600平方米,已發現清代土坑墓四座,清理出銅錢、首飾等隨葬品。
 
  2014年上半年,市文物考古部門配合一項目建設還對新鄭門遺址東側道路遺址進行了局部考古試掘,試掘探溝一條,面積約87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時期相互疊壓的道路3條、溝渠1條及灰坑多個,出土小件50余件及大量陶、瓷、金屬、琉璃、骨、蚌等各類器物和標本。本次發掘印證了新鄭門遺址內清代道路的走向,為研究黃河泛濫對開封城區的影響和明清開封地區歷史發展和文化演變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2015年12月,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市文物考古部門聯合尉氏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對該縣雙嶺崗墓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此次共發掘清理墓葬3座,為研究尉氏地區唐宋時期墓葬形制提供了難得的資料。
 
  再者,結合課題項目主動對開封地下文物遺存進行搶救性發掘,為實施遺址保護服務。明周王府官署遺址位于開封市新街口西南角,東臨中山路,北臨西門大街。2014年3月,為配合基本建設,也為了解明周王府官署遺址的埋藏深度和結構布局,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動和建設單位協商,決定在建設用地范圍內進行了考古勘探,并對此區域進行了近年來在市區內的首次搶救性發掘,共布4個相鄰的探方,發掘面積共計400余平方米,清理出的文化遺存的年代主要為明代晚期至清代晚期,其中,清代房址(基)7座,出土瓷器、陶器、磚瓦、滴水、瓦當、漆木家具等遺物;明代文化遺存主要為院落1座,包括房屋倒塌堆積及墻體等,出土瓷器、陶器、漆木器等生活用品,其中漆木器中有牌匾3塊及木封印1塊。明代官署遺址下自上而下疊壓有元、金、北宋、唐時期的文化層,在后期的建設當中采集出土了大量時代特征明顯的唐代至明代時期的陶瓷器標本共計600余件,其中瓷器類別有白瓷、黑瓷、青瓷、白底黑花瓷等。出土的大量明代之前的器物標本見證了開封城自唐代以來輝煌的發展歷程,為后來開封傳世文物的斷代確立了標尺,有了明確的底層關系。
 
  御龍灣明代建筑遺址位于鼓樓區解放路臥龍街段東側、內環東路北約100米處的御龍灣小區內。該遺址歷史地理位置位于開封城內城東南部,南距新門約300米。2016年4月初在配合御龍灣小區北區地下室建設過程中發現該遺址,發現該遺址后,開封市文物工作隊于當月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共布設探方2個,經多次擴方后,發掘面積870平方米左右。遺跡現象有三處建筑基址,出土遺物有陶、瓷、金屬、石、骨角牙、蚌、漆木、玉等多類遺物,共計1000余件。尤其是發掘的明代黃土淤積層、居民家具洪水沖擊倒向、人骨遺骸分布位置等,印證和再現了明代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黃河決口的文獻記載和洪水灌城的慘狀。
 
  今日龍亭南側的原刷絨街一線,是宋皇宮南墻遺址所在地。在2014年配合一項目建設而先期進行的文物勘探調查中,文物工作者發現了該墻。其典型的夯筑方法、建筑結構,儼然一本宋代建筑的活教材。經文物部門建議,市委、政府主要領導否定了該項目,保證了宋皇宮的完整性,也維護了今日龍亭一帶的歷史風貌。
 
  3問
 
  開封地下文物
 
  如何才能得到有效保護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在城市規模擴張的過程中,城市建設和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城市建設和文物保護之間如何協調發展成為當前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為了規范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國務院于2008年頒布通過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為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和規范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因城鎮建設而導致的文物破壞現象。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時曾提到:“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這為我們進行文物考古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
 
  開封城區內文物分為地上文物和地下文物兩種,地上文物大多已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并得到有效控制保護。由于地下文物深埋地下,人們對地下文物埋藏情況很難有一個清楚的了解,相對于地上文物保護,地下文物的保護就顯得困難重重。在我國加快城市化進程的社會大背景下,開封作為正在建設的河南省新興副中心城市,尤其是鄭汴一體化戰略目標提出以來,城市規模在加速擴張,在新區建設的同時,老城區的改造也在同步進行。由于開封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老城區的開發建設受到《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約束,改造和新建建筑體量規模都十分有限,老城區改造和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還不太明顯。隨著近幾年土地成本和房屋建設成本的提高,部分開發商為了使建設利益最大化,建筑空間開始向地下擴展,許多新建樓盤大多建有地下室,新建商場大多建有地下停車場,城區內甚至有了地下商場,因城市建設而使地下文物遭到破壞的現象逐漸增多,兩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與國內其他歷史文化名城相比,開封古城有其自身的特點。由于開封歷史上多次被洪水毀城,尤其是在明清時期,洪水使兩代文化層得以完整保存下來。根據多年來開封城區勘探和發掘情況得知,清代文化層淤埋于地表以下2——3米,明代文化層淤埋于地下5——6米,金元文化層埋于地表以下7——8米,北宋東京城埋藏于地表以下8——10米,唐代汴州城埋藏于地表以下10——12米。當前開封城區內新建地下建筑負一層大多需要下挖6米左右,負二層需要下挖10——11米。因此,地下負一層建筑會對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清兩代文化層造成破壞,地下負二層建筑會對自唐代以后的所有年代文化層造成破壞。開封市城區范圍內負責地下文物保護的機關單位只有開封市文物局下屬的開封市文物工作隊(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1家,且該單位編制18人,專業技術人員(包括自聘)不到10人,如此有限的人員對整個開封城區地下文物進行保護,所面臨的壓力是十分巨大的。市財政部門支持的僅僅是考古人員的人頭費,地下文物的調查發掘工作主要依靠向上級部門申請的有限的專項資金和部門自籌資金。在大多配合基本建設所進行的搶救性考古發掘項目中,往往會遇到開發單位催工期甚至不配合的情況。開封老城區改造工作是一項長期工作,近幾年幾乎每年都會有若干個老城區改造項目,在其下面都是宋代東京城的核心位置,三道城垣、宮殿基址、衙署舊址和汴河故道等文化遺址,在時間有限、資金短缺、人員有限的情況下,文物保護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如此龐大的文物保護工作,面臨的壓力是十分巨大的。在今后的城市建設當中,如何處理好城市建設和地下文物發掘的關系已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
 
  4問
 
  開封地下文物保護
 
  怎樣才能讓全社會參與
 
  應該說,近年我市地下文物保護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文物部門把文物安全責任層層分解,并對文物安全責任書落實執行情況進行經常性的監督檢查,督促落實。但如何進一步加強開封的地下文物保護工作,讓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更加重視,讓廣大市民的地下文物保護意識進一步增強,我們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當城市建設對地下文物構成威脅時,通常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考古勘探和發掘。《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三章第二十九條規定:“進行大型基本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應當事先報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組織從事考古發掘的單位在工程范圍內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進行考古調查、勘探。”第三章第三十條規定:“需要配合建設工程進行的考古發掘工作,應當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部門在勘探工作的基礎上提出發掘計劃,報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批準。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在批準前,應當征求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及其他科研機構和有關專家的意見。確因建設工期緊迫或者有自然破壞危險,對古文化遺址、古墓葬急需進行搶救發掘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組織發掘,并同時補辦審批手續。” 考古勘探是通過提取土樣對地下遺存埋藏情況進行了解的一種調查方法,對土質土色及包含物進行分析就可得知不同地層的埋藏深度、疊壓情況以及埋藏遺存性質。考古部門再通過考古勘探情況分析勘探區域是否有必要進行考古發掘。配合城市建設所進行的考古發掘多為搶救性發掘,考古發掘本身有著一套科學嚴謹的發掘方法,通過考古發掘揭露地下埋藏遺跡,提取埋藏遺物。發掘過程中通過文字記錄、繪圖、攝影攝像、三維掃描等手段對遺跡遺物所包含的歷史信息進行最大限度的采集和保留,考古研究人員在發掘結束后會對發掘出土遺跡遺物所反映的歷史社會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為進一步研究古代歷史提供重要的資料。
 
  文物是歷史信息的載體,是古代文明的具象化體現,是國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但文物本身又是脆弱和不可再生的。樓房建筑換個地方還可以重建,文物一旦遭到破壞,我們損失的不僅僅是文物本身,還丟掉了一段歷史文明和良心。在城市建設過程當中,因為眼前的蠅頭小利而丟掉了良心的行為是不可取的。文物是一個國家全體人民的社會財富,文物保護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隨著公民素質的提高,文物保護工作也得到了大多數公民的理解和支持。以往的考古工作過程很少對社會公開,公眾參與其中的情況就更少了,以至于考古對很多人來說是一件非常神秘的事情。在未來的城市建設過程當中,地下文物保護工作僅僅依靠文物保護部門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應該讓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進來。一方面,文物部門在做好地下文物保護工作的同時,應努力做好社會宣傳教育工作,引導公民樹立正確的文物價值觀,努力提高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另一方面,政府應完善獎懲制度,鼓勵更多公民參與到文物保護工作當中來。
 
  宋城遺址保護既是一項文化工程,也是一項惠民工程。加強對它的保護管理,有利于促進開封傳統文化傳承、美化城鄉環境、推動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如何對歷史資源進行合理保護、充分利用,是市文物部門領導考慮最多的問題。談到開封地下文物保護工作,市文物局黨委書記、局長、研究員劉順安表示: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關心支持下,全市文物部門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關于文物保護工作的指示精神,貫徹全國和河南省文物工作會議精神,加大保護文物基礎工作力度, 要以北宋東京城遺址列入國家150處重大保護示范項目、大遺址保護示范園區為契機,加強該遺址保護管理能力建設,提高該遺址保護展示水平,提升其遺址服務社會的能力,實現宋城遺址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經濟建設緊密結合,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協調統一,使東京城遺址成為推動開封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積極力量,使廣大的開封市民充分享受遺址保護的成果。以該遺址保護為突破口,探索創新符合開封市情的文物事業發展道路,為努力把開封建設成為文化遺產強市、河南省新興副中心城市作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開封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