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下午,由河南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開封市人民政府、河南省戲劇家協會聯合主辦的中華豫劇祥符調高峰論壇在開封舉行。60多位專家學者和表演藝術家圍繞“文化+”與振興祥符調、祥符調與當前豫劇院團體制機制改革等課題展開研討。
祥符調是發源于開封的一個豫劇流派。公元1008年,宋真宗改年號為大中祥符元年,開封縣也改為祥符縣,在開封一帶演唱的梆子聲腔就被稱為祥符調。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祥符調逐步形成了自己古樸醇厚、委婉含蓄、俏麗典雅的風格。
河南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秉義表示,豫劇有祥符調、沙河調、豫東調、豫西調等多個流派,但豫劇的源頭到底在哪里需要做研究。“大宋時期藝術高度發達,造就了一大批藝人,而當時的東京城中外交流頻繁,正是在這一時期孕育了豫劇。”張秉義說,開封是豫劇祥符調的故鄉,要傳承發展祥符調,就要做好豫劇起源的研究,做好聲韻研究,做好聲腔研究。
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一級作曲家范立方建議,開封的清明上河園重現了大宋東京夢華的輝煌,應該將更多的豫劇祥符調元素融入園中,讓中國游客了解、認知祥符調。
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陳涌泉表示,祥符調對豫劇繁榮的作用有目共睹,此次研討會也是對祥符調的一種致敬。而從振興祥符調的角度講,需要做好“五個一”,即打造一批名團、整理一批名戲、創作一批名劇、推出一批名家、擦亮一張名片。他特別建議開封重建清代梨園名角齊聚的“明皇宮”,將其打造成祥符調大戲臺。
研討會前,主辦方舉辦了祥符調專場演出,讓專家學者和觀眾體味到了原汁原味兒的祥符調。演出匯集了陳派、閻派、桑派等祥符調名段,既有閻派代表劇目《秦雪梅》、桑派代表劇目《對繡鞋》,又有陳派代表劇目《三上轎》等。不僅王素君、關靈鳳、牛淑賢、蘇芝蘭等名家登臺獻藝,來自臺灣的豫劇名家王海玲也來到現場為祥符調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