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修舊如舊,老字號招牌林立……一個個街景小品、一塊塊老磚瓦、一扇扇老門向人們訴說著老街巷的歷史與繁華……日前,歷史悠久的河南省開封市鼓樓區鵓鴿市街、書店街等古街道修葺一新,重新開街迎客。
“一朝步入汴梁,一日夢回千年。”古城開封,是展現北宋文化的一扇窗。黨的十八大以來,開封市鼓樓區認真學習貫徹五大發展理念,著力修復老舊街區,重點聚焦保護性更新,以獨有的城市符號喚醒城市記憶、傳承歷史文脈。
地處開封市中心區域的鼓樓區,有國內唯一的書店街,繁華的馬道街、鵓鴿市街、寺后街等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街道以及古建筑,承載了厚重的城市文化記憶,是開封古城的“名片”。然而,前些年由于受低端商業的過分浸染,這片最具古城特色的中心商業區被凌亂的搭建和招貼所破壞,基礎設施功能衰退,漸漸失去了往日的繁華。
“文化是決定未來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鼓樓傳統商圈的最大優勢正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傳統文化的發掘和展示是喚起城市記憶、留住城市鄉愁、增強市民歸屬感和城市凝聚力的重要載體,更是增強資本活力、聚集消費人群的重要動因。”開封市鼓樓區委書記魏培士說,鼓樓區近年來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為主、群眾參與的模式,以修舊如舊為原則,使老街區恢復古風古韻,彰顯外在古典、內蘊時尚的特色。
鼓樓特色商業街區的建設從鼓樓復建開始。開封鼓樓,始建于1379年,歷史上曾五次重修。2012年,鼓樓區在尊重清光緒七年(1881年)所修建鼓樓的基礎上,傳承明清建筑風格,同時施以全面彩繪,使復建后的鼓樓更顯古樸典雅、厚重大氣、雄偉壯觀、絢麗多姿,成為宋都古城文化產業園區新地標。
與此同時,鼓樓區開始著手對鼓樓周邊書店街、寺后街、鼓樓街、馬道街等老商業街區進行修舊如舊式綜合整治。整治范圍內的建筑、街道等由政府統一規劃設計,改造費用由政府和產權人共同負擔。
開封書店街的歷史可上溯到北宋時期,清乾隆年間正式被命名為“書店街”,是國內唯一以書店為名的街道。提升改造后的書店街,定位為以古都歷史和人文底蘊為主體背景,以書籍文化、書畫文化、書房文化為主要內容,融旅游、休閑、購物、展示功能為一體的歷史文化名街;開封還是中國書法名城,名人牌匾是沿襲千年的商業文化習俗。走進書店街最惹人眼球的就是這里保存完好的老字號立體商標和書法牌匾,處處洋溢著厚重的傳統文化氣息。“每周到書店街走一圈,翻閱圖書、瀏覽古建筑,已經成了一個習慣。”開封市民趙則營說,“書店街飄逸的書香,就是我們開封人的‘根’和‘魂’!”
提到開封,不得不提開封馬道街。“小時候,最渴望爸爸拉著我的手逛馬道街,琳瑯滿目的小商品是我的最愛;如今,我也愛帶孩子到馬道街轉轉,購買小商品的同時,童年模糊的記憶更加清晰了,有點‘穿越’和回歸的感覺。”開封市民李欣欣感慨地說,“如今,馬道街綜合整治和改造提升工程,更加突出了當年的風格,喚起的都是滿滿的幸福記憶。”馬道街歷史非常久遠,可追溯至千年前的北宋,時為大相國寺的一部分,明代初稱“寺東門大街”,后稱馬道街,歷史上就是聞名遐邇的商業街。馬道街綜合整治再現了開封當年商業街區的繁華。
“老街修復不僅提升了街區的市政功能,更為商業街賦予了傳統文化內涵,在強化其商業服務主要功能的同時,不斷增強其文化展示功能、旅游休閑功能,使老商業街既是商貿服務專業街,又是探尋古城歷史、體驗人文鄉愁的重要城市旅游休閑目的地。”魏培士說,“下一步,鼓樓區還要繼續實施老字號保護與創新工程,扶持區內的王大昌、京古齋、第一樓、又一新等傳統老字號進行改造升級、創新發展,使其成為古城延續的特殊印記和珍貴的歷史遺存。”
(本報記者 王勝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