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新聞資訊 >> 瀏覽開封

泡桐奏響的“命運交響曲”

2017/9/25 18:42:54 點擊數: 【字體:

    焚一炷清香,輕撫古琴,一曲臥龍吟鳳翥萬里長天。“三五夜花前月明,十四弦指上風生”,點點琴音如古泉流水,晶瑩剔透、流暢婉轉,從農家小院中飄出,聽之心曠神怡。

    眼前這個手撫琴弦、素衣飄逸的90后少年叫徐亞沖,是一個生在農村、長在農家,地地道道的蘭考農村男孩。連他的父親徐老大都沒想過,幾輩子挖土種地的莊稼戶,竟能出來個彈琴制琴的少年郎。

    在蘭考,一棵樹改變了蘭考,也改變著一代人的命運。

    桐木奏響琴瑟之聲

    河南蘭考,橫臥黃河故道旁,上百年來風沙、內澇、鹽堿,是這里百姓難以忘卻的傷痛,記錄了一代蘭考人逃荒要飯的窘迫與辛酸。50多年前,為防風治沙,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在這里帶領群眾種下泡桐苗。

    半個世紀,蘭考人踏著焦裕祿的足跡栽樹不止。歷經風沙與歲月的洗禮,如今蘭考的泡桐已是林茂葉密。這些寄托著蘭考人與惡劣環境抗爭昂揚斗志的泡桐樹,今天已被發掘制成琴瑟琵琶,雅樂清音傳天下,一弦一曲間改寫著蘭考人的命運。

    “長在黃河故道沙土中的泡桐,紋路清晰,聲學品質和共振性能好,板材音質奇佳,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開封中原民族樂器有限公司總經理代勝民說。他的父親代士永被稱為蘭考民族樂器“第一人”,就是他將蘭考的泡桐做成樂器,推向全世界。

    代勝民說,因為泡桐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蘭考出現了一批木匠,他們把泡桐做成燒火做飯用的風箱、電線閘刀的閘盒,帶到城市去銷售。一次在上海,代士永賣的風箱偶然間被上海民族樂器廠專家發現,風箱拉動的聲音清脆悅耳。他們將風箱拆下做成音板,樂曲悠揚輕柔,從此泡桐在民族樂器加工行業一炮走紅。

    世世代代的莊稼戶,放下鐮刀,撥起琴弦,泡桐奏出的樂曲譜寫出蘭考新時期的發展奇跡。

    上世紀90年代起,蘭考徐場村村民紛紛學做樂器、開樂坊。目前,徐場村有樂器廠54家,從業人員600余人,可生產20多種民族樂器,產值超過1.2億元。全村人均增收5000元,成為全國知名的“民族樂器村”。

    新機遇磨礪蘭考新一代

    琴瑟錚錚,鏗鏘慨鳴。只有見證過蘭考人戰天斗地的泡桐木,才奏得出蘭考人那不屈不撓的堅強和干勁。

    2000年,蘭考民族樂器在市場競爭中迷失,一些廠家為搶奪市場,爭相低價銷售、以次充好。代勝民說,價格仗最激烈時,在蘭考1000元可以買3臺古箏,假冒仿冒十分嚴重,導致蘭考樂器被扣上粗制濫造的帽子。

    蘭考縣民族樂器行業協會會長湯二法說,蘭考的優勢是泡桐,但那時蘭考既沒名牌,也沒名師,別人都說“蘭考窮得不得了,搗鼓不出高雅樂器”。

    “做不出好琴,都對不起焦書記在蘭考栽下這好桐樹。”打造蘭考自己的樂器品牌,激發出了刻著蘭考印記的工匠精神。

    幾年間,蘭考外出學習制琴多達幾百人,學到核心技術后回鄉抱團發展,打造蘭考品牌。徐場村村民郭愛玲制作古箏近十年,之前一直給品牌廠商代加工,每把琴的利潤只有幾百元,去年她注冊自己的品牌“天賜之音”,現在利潤翻了幾倍。

    如今的蘭考再也不是那漫天黃沙、遍地鹽漬的苦窮之地,聽著焦裕祿的故事,伴著泡桐一起長大的蘭考新一代,用自己的努力一點點改變著蘭考的面貌,改寫著自己的命運。

    唱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脫貧了、富裕了,蘭考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卻越來越強烈。

    初秋,午后,烈日的勁頭絲毫不減。還未走進蘭考固陽鎮的民族樂器展廳,就能聽到數十把古箏或錚錚清脆的嘹亮,或低婉悠揚的低吟,不時間雜幾聲生澀的鳴音。

    推開門,眼前一亮。20多個卷著手指、盯著樂譜的小朋友,一下一下認真撥動琴弦。他們中最大的不過十三四歲,最小的只有八九歲,有的小臉上掛著汗水,有的男孩鼻頭上還蹭著灰,可個個滿臉認真。固陽鎮第一初中八年級學生靳笑晗從開班就在這里學琴,“去年暑假同學們比著去鄭州、上海玩,今年好多同學都來學古箏了,比誰會彈的曲子多。”

    這是固陽鎮組織的公益性樂器培訓班,免費教孩子彈琴,一個暑假就有200多孩子報名。在蘭考,民族樂器產業不僅帶動了經濟發展,更培養著蘭考的文化氛圍。

    一個人、一棵樹,改變了一座城,推動了一個產業,張揚了一種精神。

    琵琶聲聲錚鳴,急切如雨打芭蕉,激烈如金戈鐵馬。在某大學的一角,19歲的蘭考女孩徐思情坐在石凳上,彈奏著琵琶。雖沒有華美的舞臺,但她縱情沉浸,聲聲震耳。徐思情的父母都是殘疾人,4年前雖然家里還是貧困戶,但為培養她,父母省吃儉用供她學琵琶。徐思情如愿考進大學專修琵琶表演,徐家的琵琶坊也越辦越大,2015年徹底摘下了貧困帽。

    徐思情說:“畢業后,我要回村里教更多的孩子學琵琶,讓我們村不光人人會做樂器,人人還會彈樂器,人人都能欣賞音樂的魅力。”

    反手撥動琴弦,悠悠琴音飄揚而出,低吟絮語,好似吐露著蘭考人對焦裕祿那綿遠深長的懷念,吟唱著蘭考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據新華社鄭州9月19日電)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新華社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