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看到這兒,可能要有一點擔心了。好家伙,這么逼真的仿古工藝品,如果拿到市場上當真品賣,這不就是販賣假古董嗎?電解法和顏料腐蝕法做成的仿舊效果,似乎還容易分別,方興慶用的那種“粘貼法”,可就太難辨認了。怎么辦呢?哎,我給大家說說文物法。根據現行文物法的規定,1949年出土并且傳承有續的青銅器,才允許上市交易。就是說,如果你在市場上看到一件青銅器,其實你首先要關心的不是它的真偽,而是它的來路正不正。否則可就難免有盜賣國家珍貴文物的嫌疑了。
十七年前那件涉嫌盜賣國家文物的案件,雖然在一場緊鑼密鼓的追蹤調查后,發現只是鬧了一場虛驚。但這件事,卻方興慶在伊川出了名,也讓煙澗村的村民,意外的發現了一條致富的路。十幾年的時間里,這座伊水岸邊不為人知的小村落,就發展成了國內聞名的“青銅制造村”。
村里最先制作仿古青銅器的“老祖宗”,是今年73歲的方興慶老人,村里人公認他是煙澗村青銅器制作的“創始人”。在村支書的帶領下,作者見到了方興慶老人。
方興慶說,他是1954年的一名高中畢業生,這在當時的鄉村是非常罕見的高學歷,按現在的學歷層次比例,“差不多應該相當于現在的研究生吧?”方興慶開玩笑說,他高中畢業后在一家翻砂廠工作,這為以后他研制成功仿制青銅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1963年,方興慶從新聞中看到一個考古新發現的信息,其中一面古銅鏡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于是他對古物、特別是銅鏡著了迷。他開始進行研究,多次進行實體雕刻、模具制作、青銅器配方、澆鑄、雕刻的試驗。方興慶說,經過無數次失敗,他漸漸摸索出了規律,并成功地制作出仿戰國時代的“牛鼻象背銅鏡”。方興慶將此鏡交給一名文物工作者看,文物工作者居然沒認出這是“現代”的東西。方興慶興奮極了,他更加對青銅器制作癡迷。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了一本書,書名就叫《青銅器》,上面主要是我國出土的從戰國時期到清代的青銅器圖譜。方興慶如獲至寶,日夜研讀,此后,他瘋狂收集有關青銅器的書籍,到現在他還有好多這樣的書。方興慶仿制的古物就不僅僅是銅鏡了,對照書上的圖片,制作出立體的模具,什么銅馬、銅盆、銅塔、銅獸、銅人……一切可以仿制的青銅器,方興慶都仿制個遍。1965年,他又從一個民間藝人那里“偷藝”學來了“鎏金”工藝,這樣,僅一個銅鏡甚至可以賣到上千元,方興慶成為村里名副其實的“富豪”。方興慶制作的860公斤的仿古銅鐘,至今還在濟源的王屋山上掛著,他制作的眾多青銅佛像,成為許多景點的“景色”。
上世紀80年代,方興慶將技術成果向同村的人公開,幫助他們走向青銅器制作之路。
近幾年,由于家里發生一些變故,加上自己的年齡也大了,方興慶退出了制作青銅器的行列。方興慶說,現在鄉親們制作仿古青銅器的隊伍擴大了,制作工具先進了,制作技術也進步了,很多人也因此擺脫了貧困,這是一件讓人很欣慰的事情.
........村里最先制作仿古青銅器的“老祖宗”,是今年73歲的方興慶老人,村里人公認他是煙澗村青銅器制作的“創始人”。在村支書的帶領下,作者見到了方興慶老人。
方興慶說,他是1954年的一名高中畢業生,這在當時的鄉村是非常罕見的高學歷,按現在的學歷層次比例,“差不多應該相當于現在的研究生吧?”方興慶開玩笑說,他高中畢業后在一家翻砂廠工作,這為以后他研制成功仿制青銅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1963年,方興慶從新聞中看到一個考古新發現的信息,其中一面古銅鏡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于是他對古物、特別是銅鏡著了迷。他開始進行研究,多次進行實體雕刻、模具制作、青銅器配方、澆鑄、雕刻的試驗。方興慶說,經過無數次失敗,他漸漸摸索出了規律,并成功地制作出仿戰國時代的“牛鼻象背銅鏡”。方興慶將此鏡交給一名文物工作者看,文物工作者居然沒認出這是“現代”的東西。方興慶興奮極了,他更加對青銅器制作癡迷。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了一本書,書名就叫《青銅器》,上面主要是我國出土的從戰國時期到清代的青銅器圖譜。方興慶如獲至寶,日夜研讀,此后,他瘋狂收集有關青銅器的書籍,到現在他還有好多這樣的書。方興慶仿制的古物就不僅僅是銅鏡了,對照書上的圖片,制作出立體的模具,什么銅馬、銅盆、銅塔、銅獸、銅人……一切可以仿制的青銅器,方興慶都仿制個遍。1965年,他又從一個民間藝人那里“偷藝”學來了“鎏金”工藝,這樣,僅一個銅鏡甚至可以賣到上千元,方興慶成為村里名副其實的“富豪”。方興慶制作的860公斤的仿古銅鐘,至今還在濟源的王屋山上掛著,他制作的眾多青銅佛像,成為許多景點的“景色”。
上世紀80年代,方興慶將技術成果向同村的人公開,幫助他們走向青銅器制作之路。
近幾年,由于家里發生一些變故,加上自己的年齡也大了,方興慶退出了制作青銅器的行列。方興慶說,現在鄉親們制作仿古青銅器的隊伍擴大了,制作工具先進了,制作技術也進步了,很多人也因此擺脫了貧困,這是一件讓人很欣慰的事情。
去年牡丹花會期間,許多外地游客對洛陽市場上的仿古青銅器工藝品非常感興趣,那些仿古青銅器不僅造型逼真,而且銅銹斑斑中透著一份滄桑,與出土的文物毫無二致。說來難以置信,這些工藝精良,逼真如舊的仿古青銅器制品,竟出自我市伊川縣的一個小山村。
栩栩如生的青銅器
在伊川縣城南邊16公里的葛寨鄉,有一個小山村叫煙澗村,村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仿古青銅器加工,目前產品達1000多個品種,年銷售收入1億多元。而煙澗村走上青銅器仿制之路,竟是十幾年前一件陰差陽錯驚動公安部門的販賣古董案引起的。
十幾年前的一天,伊川縣煙澗村忽然警車云集,村里氣氛驟然緊張,警方尋找的目標是一個叫方興慶的人,原因是他把一件酷似戰國出土文物的銅鏡賣給了文物販子。而方興慶告訴警察,他賣出去的是一件自己做的工藝品,家里要多少有多少。后來警察在方興慶家里果然看到了不少仿古青銅器工藝品,看著這些足以亂真的工藝品,警察不禁開玩笑的對他說,你老先生的仿古青銅器制作的太逼真了。
說方興慶制作的仿古青銅器逼真,是因為他200塊錢賣出的仿古青銅器,竟被文物販子轉手賣了七八萬元。這件涉嫌盜賣國家文物的案件,雖然只是一場虛驚。但這件事使方興慶一下在伊川出了名,也讓煙澗村的村民,意外的發現了一條賺錢的門路。
編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