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是紅銅和錫鉛的合金,商周青銅器歷來在國際文物市場上享有極高的聲譽。50年代老高中畢業生方興慶,很早就對青銅期產生了興趣,經過多年不斷的摸索和研制,80年代初他就成功地仿制出戰國的“牛鼻象背銅鏡”。后來只要有圖片,他就能制作出栩栩如生的仿古青銅器件。
掌握了青銅期仿制技術的方興慶,毫不猶豫地將青銅器制作技藝向全村公開,從此小小的煙澗村便走上了仿古青銅器的制作之路,十幾年時間,這座伊水岸邊不為人知的小村落,發展成為國內聞名的“仿古青銅制造村”。
煙澗村只有初中文化的方金剛,是村里制做青銅期比較有特色一個,他雖然對音樂一竅不通,但他制作的音樂編鐘、雙鳳鼓架卻賣得很好。他告訴記者,自己雖然不懂音樂,但嚴格按照書上的尺寸來做,做出來的每只編鐘音質都不一樣。他一年能做幾十套大小編鐘,大型的編鐘每套能賣到兩萬五六千元。方金剛對記者說:“喜歡音樂的愛好者,他買一個這個放到家里,觀賞收藏,一般的外國人要的多,都出了。”
在仿古青銅器的銷售過程中,村民們發現,一些客商特別青睞那些做舊的青銅器,這種銅銹斑斑透著歷史滄桑的青銅器做的越舊越值錢。為青銅器復制品做銹,叫工藝銹,操作簡單。村民劉剛站告訴我們,將銅銹的顏料和酸溶劑混合進行腐蝕后,再加溫到30攝氏度就可以做出紅斑綠銹,鍍上了這種銹,青銅器就有了從地下挖出來幾千年的那個味道。
銅鼎
還有一種電解做銹的方法可以把仿古青銅器做得更逼真更有藝術品位,賣價也更高,但煙澗村的村民卻并不掌握這種電解做銹的工藝,很多產品只能送到外地去做,1996年村民張會巧看到電解做銹能賺錢,就費盡心機從外地學了過來。
在張會巧的院子里,我們看到了她青銅器做舊的工藝流程。院子里擺著一個個用作電解的大缸,里面的化學泥漿里塞著一件件青銅器成品。她指著缸里正在做舊的銅鼎對記者說:“全國各地都要這個鼎,只是這個銹不一樣,像景德鎮,他們都要這種泥巴多一點的銹。,像北京,上海他們喜歡干凈的,看著會自然,沒見過的人都說這就是地下挖出來的。”
因為這道做舊工序張會巧在村里是獨一份,很多外地客戶到村里收購村民的青銅器半成品然后交給她做舊,一年的收入接近20萬元。
為了讓生產出來的仿古青銅器更好賣,更有針對性,平時就喜歡琢磨事的村民路俊偉不管走到哪,都特別留心當地知名的文物。他到西安出差時,看到秦始皇兵馬俑的復制品很好賣,回到村里就開始加工仿古兵馬俑。,洛陽出土了天子駕六,他就馬上開始加工天子駕六。
在路俊偉的院子里,他指著一院子的青銅器告訴記者:“洛陽剛出土的這個天子駕六,宣傳得比較厲害,這種東西主要走洛陽市場。這個是鄭州二里崗出土的那個商鼎,也比較也名氣的,這個主要走鄭州。”
走出路俊偉的家,記者看到一輛拖拉機上面裝著一套200公斤重的“天子駕六”青銅器。經詢問,這是村民方銀聚為別人訂制的。據介紹,這個村制作的最大的一件青銅器,有1噸多重,兩個人用了近兩個月時間才完成。
如今,小到1公斤的四羊方尊,大到超過1000公斤的人面鼎,煙澗村的能工巧匠仿制起來得心應手。目前他們的仿古工藝制品已達1000多種,其中馬踏飛燕、洛陽鼎、編鐘、天子駕六等代表作品成為該村的拳頭產品。煙澗村村支書方智科告訴我們,做舊的技藝加上針對性的市場,煙澗村村民賺錢了。現在,一個800多戶的小村子,有200多戶人家1000多人靠制作仿古青銅器為生,年銷售收入一億多元,利稅1000多萬元,仿古青銅器制作已經成為這個村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
現在,在全國很多旅游紀念品市場都能看到煙澗村的仿古青銅器。煙澗村仿古青銅器的名聲還遠播海外,在港澳臺和東南亞地區非常搶手。洛陽旅游局局長魏立峰說:“它這個東西,在市場上很受游客的歡迎,也有市場,把這個民族的傳統的工藝,與現代的旅游市場結合起來,與旅游的產品開發結合起來,既滿足了市場的需求,發展了旅游產業和服務業,同時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銅鼎的焊接
近幾年來,出自煙澗村這些泥腿子農民手中的仿古青銅器已經被海內外百余家博物館收藏或展出,并先后獲得河南省農村科技博覽會金獎、全國首屆民間藏品展交會和全國民間工藝大賽一等獎。為了把這個傳播中華悠久歷史文明的特色工藝品做大做強,伊川縣里成立了“青銅器行業協會”,為青銅器生產專門規劃出了工業園區,讓農民告別單一的加工作坊,走上現代工業和產業化之路,使伊川煙澗這個中國青銅器制造基地更加名副其實。【原標題:洛陽煙澗村 讓青銅器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