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古墓博物館占地面積130余畝,建筑面積8200余平方米,由一組仿漢代建筑群和一組仿北魏建筑群組成,整個地面建筑之間,廣植花草樹木,間設假山水池,堪稱公園式博物館,1987年建成開放。
洛陽古墓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以陳列歷代典型墓葬為主要內容的專題性博物館,分歷代墓葬和北魏帝王陵墓兩大展區。
歷代典型墓葬展區位于館東部,占地44畝,建筑面積7600平方米,為一組仿漢代建筑群。整個建筑分為地上地下兩部分。地上建筑又分為前后兩半部分。前半部分由南往北依次為漢白玉石門闕、館表;進而為“太虛”大殿,殿內置洛陽歷代陵墓分布砂盤,殿前左右兩側置復制的漢代大型漢白玉天祿、辟邪獸一對:殿后為玄堂,是出入地下古墓陳列室之所在:兩側是東西配殿,東配殿設有“夏商周典型墓葬模型”、“漢代帝王出殯儀式群塑”、“民國初洛陽民間出殯儀式群塑”等展室。配殿與玄堂之間有游廊相連。后半部地面高于前半部2米,建有四角樓和“瓊閣”。四角樓是地下四個大廳的地面延伸部分,為地下展室通風、采光之用;“瓊閣”建在四角樓之間,供游人休息、購物之用。南北中軸線青石板通道兩側置2.5米高的漢白玉人身獸首十二生肖雕像。地下部分平面呈“口”字形,四角建兩漢、魏晉、唐宋、綜合等四座大廳,按時代順序陳列歷代出土珍貴文物。四大廳之間有3米寬的通道相連,通道兩側即是搬遷復原的上自兩漢,下迄宋金的歷代典型墓葬25座。將洛陽地區自夏至宋金三千余年的歷代典型墓葬展現于人們面前。這些墓葬千姿百態、色彩斑斕,或古樸典雅,或深邃宏大,或豪華別致,或富麗堂煌,其建筑風格各異,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一個側面。25個墓葬總計陳列文物597件,諸如兩漢、魏晉、北魏的陶俑和生活器皿、唐代三彩,無不閃爍著時代的光輝。特別是西晉、北魏和唐宋的墓志,更是研究書法和補史證史的珍貴資料。豐富多彩的墓室壁畫,構成洛陽古墓博物館的鮮明特點。壁畫內容多為升仙、打鬼、四神、神話故事、歷史故事、天象圖和墓主人生活場面。在繪畫技巧上,繼承并發展了戰國以來的繪畫、彩繪藝術,對后來的繪畫、石刻畫像都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北魏帝王陵墓展區位于館西部,占地約70畝,建筑面積600平方米,系仿北魏建筑風格。該展區以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為主體,搬遷復原清河文獻王元悻和江陽王元叉墓組成的。景陵封土呈圓形,夯土堆直徑110米,現高24米,氣勢壯觀,結構完整,墓室內風格樸實,色調雅素,可使人們系統了解北魏帝王陵墓的基本面貌,對北魏時期的葬俗及陵寢制度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元悻墓墓室頂部繪有一幅天象圖,畫中有300多顆星辰,亮星之間有線相連,銀河縱貫全圖南北。這幅圖比《敦煌星圖》早約400年,是研究我國古代天文學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