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洛陽美食 >> 美食訪談 >> 瀏覽洛陽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汝州粉皮聲名遠播

2012/8/6 16:09:11 點擊數: 【字體:

汝州粉皮聲名遠播

    汝州粉皮是“老汝州”的傳統特產,始創于清道光二十年間的城關西街水坑沿田家有家,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了。汝州粉皮以優質綠豆為原料,純手工藝水磨綠豆淀粉精制而成,工藝考究,味道鮮美。它薄如蟬翼,明若窗綾,潔如白璧。每張直徑三十公分,每荮三十張,約半斤重。它性平且涼,食之具有清熱解毒、益氣明目之奇效。一百多年來,汝州粉皮作為汝州傳統特產的“新三寶”(粉皮、粉條、粉絲)之冠,而名聞遐爾,并且飄洋過海,登上了異國它鄉的宴席,“中國汝州”的名字在他們品嚼這道美味佳肴的同時,也被鐫刻在了心里。
       
    汝州粉皮聲名遠播,到汝州的客人佳賓為未能吃到這道美肴而遺憾;汝州人更是珍愛這道名菜,把它作為招待客人朋友必不可少的一道至高無上的名菜。汝州粉皮可長期存放,且不易變質,關鍵是食用方便,若客人突然惠臨,可立食立就。食用時,先將干粉皮放入溫水浸泡2-3分鐘,待變柔軟后撕成碎片,用牛、羊、豬、雞、鴨、鵝等肉絲、肉片,均可搭配拌和,做成涼葷菜;或拌黃瓜、西紅柿、芹菜等菜蔬,用芥末、麻醬、香油等為佐料,成為涼素菜。尤其是朋友或客人不約而到,可立馬用粉皮做成盤菜上桌。好馬配好鞍,粉皮配佳釀,既不失大雅,又可立馬解急,讓親朋好友暢飲。歲月瘋長,食俗多變。一百多年過去了,汝州粉皮的傳統手工工藝不變,獨特的風味不變;精工細作的程度不變,故聲譽日盛。有緣到汝州者,必多購粉皮攜帶,以壯行色。汝州人不僅用它招待好友賓朋,而且還把它作為饋贈親朋、探訪好友的奢侈品。久而久之,極負盛名的汝州粉皮被汝州人作為深厚情誼的像征,似乎只有把這一特產饋贈給親朋好友才能表達其敬意,而接受饋贈的探訪人,好像獨有汝州粉皮才能表達汝州人的一顆真心。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汝州粉皮成為故鄉人聯絡感情、發展公共關系、招商引資、資源開發等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的“媒介”和“紐帶”。1985年3至4月,先后以菽下薰為團長的日本播州訪華團35人和以麥克博士為首的美國“中國古陶瓷考察團”一行 19人,在參觀汝瓷、游覽風穴寺、品嘗汝州粉皮告別時,紛紛購買汝瓷和汝州粉皮帶回國。2001年10月,中國古陶瓷研究會2001年汝州年會暨汝瓷學術研討會在故鄉召開,來自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180多人,在飽嘗了汝州粉皮的美味之后,離行時也紛紛購置汝州粉皮,帶回讓家人和親朋們以飽口福。
       
    今年62歲的田章拴是汝州粉皮生產工藝的第五傳人代。田家祖傳名藝始于清道光年二十間田家有之手。當時,田家有遠到南陽的社旗販鹽,曾見那里有人用雜豆制作“粉皮”,每斤八到九張,厚似烙餅,計斤稱賣。食用時需要沸水煮制,很不方便。田家有回來后改用綠豆淀粉制作,苦心探求,反復試做。皇天不負苦心人,他涮出的粉皮較之南陽社旗所做粉皮薄了許多,每斤約三十張左右,質地勝于雜豆。但食用時仍需開水泡發,不能現時食用。至光緒年間,該制作工藝傳至二代田九思之手。在他的探索改進下,粉皮又薄了些,由原來的每斤三十張增至四十張,用溫開水泡發即可食用,世人為之稱道。1929年前,粉皮制作工藝傳至三代傳人田清渠之手。歲月更遞,傳人幾易,但田家傳人追求粉皮生產工藝的改革與創新的志向不變,實踐不斷,苦苦求索。在田清渠的研制下,又做到每斤四十八張,技藝已達上乘,名聲愈彰。1942年,至第四代傳人田新光、田新正兄弟之手,又研制到每斤五十多張。這時的“汝州粉皮”已遠近聞名,形成了市場品牌,陜州、三門峽、西安的商販趕牲口前來汝州馱購粉皮。解放后,該工藝經田新光之手又進一步得到提高,達到了現在的每斤六十張的水平。1985年至1987年先后多次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展銷中,好評如云。展銷的粉皮不但被搶購一空,而且常擠壞了展銷柜臺。
      
    田章拴老人引領我參觀了汝州粉皮生產的傳統工藝。在磨房,我看到上等的綠豆經過溫水浸泡(夏天一周,冬天半月)后鼓囊囊地脹著大肚子,躺在石磨上轉悠,在石磨平緩的運行中,一粒粒豆子掉進磨眼,被磨成白色的糊狀,再把這些糊狀放進大羅或紗布做的晃單內過慮,過濾從出的豆渣可作飼料。過濾下來的粗淀粉沉在缸里,并同時放進引漿(酵子漿),它的作用是幫助淀粉沉淀。這時候再用二羅(細羅)過濾一遍。把飄浮在上面的稀漿(這是汝州漿面條最正宗的漿)舀出沉淀到最下面的就是做粉皮的原料——綠豆淀粉。
出磨房來到了粉皮晾曬場,只見偌大的場地上躺著上百塊的卷箔,放眼望去,一張張水靈靈的潔白圓形粉皮排列有序地靜臥其上,秋陽下粲然奪目,分外好看。田章拴老人告訴我,這些晾曬粉皮的卷箔是用干秫桿做成的,因為它有吸水和吐水的功能,你看著秫稈上很干燥,其實它還含有水分,把太陽曬干的粉皮連箔搬進屋內,沒有了太陽的光照,秫稈箔吸納的水又吐了出來,可以滋潤粉皮不過于干燥,便于從秫桿箔上把粉皮揭下來。
      
    緊接著我們來到了制作粉皮的作坊,但見一座灶爐上坐著一口大鍋,熱氣裊裊的鍋內飄浮著一只銅鑼旋子,身邊分別放著一口大缸,兩只木盆。一只盆內盛著綠豆淀粉,一只盆里和另一口缸內盛滿了清水。涮粉皮的師傅站在大鍋旁,眨眼間用勺子把淀粉舀進銅鑼旋子內,然后雙手抱著銅鑼旋子在熱水里旋轉,時而倒轉,時而正轉,眨眼的功夫把旋子按進滾水里又旋了出來。汁狀的淀粉在美麗的旋轉中慢慢攤開,似巧婦攤圓的煎餅,像嫦娥的衣袖拂拭的一輪圓月,粉皮在其銅旋子內成型了。突然,“啪”一聲,水花飛濺,銅鑼旋子拋入身邊的清水缸內進入冷卻,而另一只銅鑼旋子內又舀上了適量的淀粉旋轉起來了。我看那涮粉皮的師傅在高溫的灼烤下,汗流滾滾。清水缸邊站著一個年逾八旬的老奶奶,在銅鑼旋子短暫的冷卻后,她雙手伸進水淹的銅鑼旋子內,十分利索地揭起粉皮,像水中撈月一樣,她的巧手一動就撈出了一輪明月,然后輕輕向身邊一掄,“月亮”便準確無誤地落入清水盆內,一輪又一輪,飛快地飄……。水盆旁站著一個年過七旬的老奶奶,把雙手伸進清水盆內撈出粉皮托著旋轉數圈,然后準確無誤地攤在抹了油的秫桿箔上,那粉皮上梢有的漏洞也被她的巧手及時修補好了。只見涮粉皮、揭粉皮、攤粉皮的三個師傅動作利索,配合默契,形成了一個和諧的流水作業線。涮粉皮的師傅出手如閃電,回手似流星。一只木勺在淀粉內輕輕一點,定量的淀粉便落入銅鑼旋子內。常年的勞作訓練,他的勺子像天平一樣地準確,舀進的淀粉剛好在銅鑼旋子內涮成一張不大不小、重量相等、厚薄一致的粉皮。再看那揭粉皮的老奶奶像仙女巧手弄月一樣,一輪輪的“月亮”被她從水中的天幕上“刺拉”一聲揭掉,輕飄飄地拋入水盆。而那攤粉皮的老奶奶,雙手飛快地從水中撈出一輪輪失落的“月亮”,像寶貝似的托在手里,并在手中翻上弄上,旋轉起舞,不經意間白鶴晾翅般飄落到了秫桿箔上……
      
    田家粉皮生產工藝歷經一百多年鉆研探索,五代人的相繼真傳,始得上乘手藝,其制作秘訣是:“七分旋,八分揭,九分攤,十分搬。”即“銅旋快慢看水溫,溜邊揭起能囫圇;收補窟窿攤圓整,水油刷曬看陰晴。”舍此外,難得上品。(韻石彥)(原標題:汝州粉皮:家鄉的一道圣菜)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互聯網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洛陽水席引領千年風騷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