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孟津縣有個平樂鎮,平樂鎮有個太倉村,那里因為曾經是皇家糧倉所在地而得名。清朝乾隆年間,太倉村人開始制作毛筆,因太倉毛筆筆鋒銳利,飽滿圓潤,吸墨性強,使用起來柔而不軟,婉轉流暢,富有彈性而深受清廷吏部的青睞,成為日常公文的書寫用筆。在清末和民國時期,太倉毛筆大量銷往陜西、山西、甘肅、內蒙古等地,在北方地區聲名鵲起并達到鼎盛。太倉村的大多數村民都姓潘,制筆匠人也多為潘姓,與南方浙江湖州善璉鎮的“湖筆”相對應,民間便有了“南湖北潘”的說法。
太倉自古就家家都能制作毛筆,上世紀70年代,太倉村公社成立,各家各戶停止了私人作坊毛筆生產,轉而抽調50多人成立了“太倉毛筆社”。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大字報讓毛筆有了用武之地,太倉毛筆的生產和銷售很是紅火了一陣。到了1980年,銷量下滑導致“太倉毛筆社”解散,太倉毛筆逐漸蕭條,時至今日,隨著老匠人一個個或轉行或離去,村里只剩下潘占堆還在苦苦堅守這門手藝。
但是,這個今年已經68歲的老人并沒有對太倉毛筆的生存失去希望,他已從事太倉毛筆之作50多年,他還會苦苦等待,等待太倉毛筆能再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