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名人名家 >> 身邊名人 >> 瀏覽洛陽

洛寧有個土專家 抗旱奇術拿大獎

2013/9/3 15:57:36 點擊數: 【字體:

洛寧有個土專家 抗旱奇術拿大獎
“瞧!大旱之年俺地里的土壤都能捏成團。”雷新周(中)說。
 
    “土壤水庫”轟動鄉里

  2009年2月26日,對于洛寧縣國家稅務局退休干部雷新周來說,是個不平凡的日子。他發明的《非灌溉化實施耕地干旱、水土流失治理的方法》專利,獲得“愛國者杯”第三屆北京發明創新大賽金獎,同時獲得中國發明協會“服務三農”專項獎。

  去冬今春一場歷史上罕見的持續干旱,使農業土專家雷新周的名字一下子響起來,成為遠近聞名的人物。

  “老雷搗鼓的旱地馭水術,中!”“你瞧,老雷的試驗田里麥苗綠,拔節高,分蘗多,真得向人家學學。”“以前還看不出來,遇上干旱年景,老雷用土辦法種出來的莊稼,就是和別人不一樣。”鄉親們紛紛贊嘆。

  3月8日,筆者走進洛寧縣馬店鄉東仇塬雷新周的試驗田,只見麥苗綠油油的,看不到一點兒大旱過后的痕跡。

  “俺這麥田下邊有水庫呢。”雷新周笑著說。他順手拿起一把鐵锨,三下兩下便從麥田里挖出一層白色塑料薄膜。老雷說:“這可是寶貝,是俺建的‘土壤水庫’。有了它,雨水便貯存在土壤淺層,供植物吸收,有效避免了雨水滲漏。”

  在土壤下面鋪塑料薄膜,是雷新周建設“土壤水庫”的一個小創舉。雷新周在自己的試驗田里摸索了20多年,總結出了一套集抗蒸發、防滲漏、集徑流、多貯存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立體型、綜合性治水方法。

  耕地“域內治理”見成效

  雷新周出生在洛寧縣馬店鄉東仇村的農民家庭,從小就愛搞小發明,家里的器械常常被他拆得七零八落,為此他沒少挨家長罵。參軍后,他仍然癡心不改,經常利用書本上的知識搞一些創新。

  1986年,雷新周從部隊復員回來,在洛寧縣國稅局當了一名稅務官。一天,他從報紙上看到如何能快速、持久性解決農業用水是長期未得到解決的難題,很受觸動。從此,老雷的腦子便迷上了旱地和水。最大限度地發揮降雨的作用,讓塬區農民徹底擺脫缺水的困擾,成為雷新周的夢想。

  于是,雷新周開始摸索“換天”、“改地”之法。在試驗中,他發現即使是降雨多的年份,由于徑流、滲漏、蒸發等原因,土壤貯存水量也有限。而遇上干旱年景,田里莊稼只好“望天收”了。

  于是,雷新周把目光從“換天”投向“改地”。經過潛心研究,他提出了“域內治理為主、域外治理為輔”的大膽設想。他說,“域內治理”就是采用打水窖、在土壤下鋪塑料薄膜、留高茬植物等方法,留住天上水,保住地下墑。經過多年實踐,終于形成了“非灌溉化治理耕地干旱和水土流失發展高效農業”模式。

  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上的耕地經過域內治理后,年畝效益可提高5~10倍。這項成果在河南西部、甘肅和陜西等省多年試驗后,均獲明顯效果。

  建設“土壤水庫”的實踐

  每逢下雨,就成了雷新周最忙碌的時候,他要帶著一大堆瓶瓶罐罐到田里去,反復測量,反復試驗。經過成百上千次的測試,雷新周獲得了第一手翔實的數據。

  雷新周認識到,掌握雨水在各地層間的自然分布、存留規律,改變雨水與莊稼生育期根系直接需水時空規律不同步現狀,是有效利用降水,構建“土壤水庫”的前提。

  1999年6月,在洛寧縣國稅局的支持下,雷新周投資5000元在該縣城關鎮東關一村民2畝旱塬農田上做起了試驗。他將試驗田每0.2畝分為一方,每方先挖出一個貯水窖,窖內覆農膜防滲。然后,每隔1米挖一道0.7米深、0.33米寬的地槽,地槽內鋪上1米寬的農膜,膜內回填土,地表起壟,壟上鋪地膜,壟溝正對地槽,壟溝與貯水窖口相連。農作物種在壟溝內,相當于給每棵莊稼建造了一個“動態水庫”。

  試驗當年,在降水量只有300.7mm的情況下,雷新周破天荒地建成了一個旱地菜園子,種植的西紅柿大獲豐收。

  2000年,他又幫助該農民將試驗田擴大了2.5畝。那一年,他種植的小麥畝產達622公斤,是沒有建立水利設施的對照田畝產量的3倍多。

  旱塬上不僅能種菜,而且還能像水澆地那樣種小麥。雷新周和他的“土壤水庫”學說不脛而走。

  2001年3月,蘭州大學干旱農業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王靜教授在看了雷新周的有關材料后,邀請他到蘭州大學做學術交流,并出資在甘肅永登、榆中、靜寧等縣各建2畝試驗田試驗。

  2002年受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國家節水灌溉工程技術楊陵研究中心邀請,他北上北京為博士、碩士作報告。

  2005年,他撰寫的論文《耕地域內雨水高效貯存發展高效農業是快速持久性治理黃土高原干旱水土流失之捷徑》在2005年黃河國際論壇會上進行了宣讀。

  2005年,他發明的《非灌溉化實施耕地干旱、水土流失治理的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用水問題研究中心雷延武教授認為,旱塬區一直缺乏解決農業用水的有效方式,而“土壤水庫”投資小、見效快,使用周期長,值得推廣。

  群眾普遍認為,以建設“土壤水庫”為主的設施農業,是解決旱塬區缺水問題的必由之路。但農業收益小,加上沒有政府組織統一實行機械化作業,實施起來有一定難度。

  使地域廣闊的“望天收”耕地變成豐產田,是全社會共同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讓每滴雨水生產出更多的糧食,成為雷新周的不懈追求。張光杰 張新元/文 李中燦/圖【原標題:洛寧有個土專家 抗旱奇術拿大獎】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日報農村版 2009年3月17日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蘋果狀元”楊清亮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