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洛陽工藝 >> 收藏與交流 >> 瀏覽洛陽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絳州澄泥硯:千年傳統(tǒng)工藝失傳后的回歸

2013/4/7 19:14:17 點擊數: 【字體:


    新華網太原12月3日電(記者王學濤 王菲菲)“荷塘月色”、“舜吟南風”、“五福臨門”、“一片冰心在玉壺”……中國北方歷史文化名鎮(zhèn)新絳縣的一個大院里,一塊塊土塊兒在農民師傅的手中摶成一方方精致的澄泥硯。

    新絳縣古稱“絳州”。據史料記載,澄泥硯最早出產于絳州,已有千年歷史。它和廣東端硯、安徽歙硯、甘肅洮硯并稱“中國四大名硯”。

    澄泥硯孕于秦漢,興盛于唐宋,明代達至爐火純青,自中唐起歷代皆為貢品。由于用沉淀了幾千年水漬泥制作而成,因此看似碧玉,撫如童肌,叩之有金石之聲,用則膩而不滑,發(fā)墨而不損毫,貯水不涸,歷冰不寒。

    “如果不是老師刻苦鉆研,現(xiàn)在根本就看不到澄泥硯的影子了。”今年29歲的張迎利一邊雕刻“鯉魚跳龍門”硯臺一邊說,她做澄泥硯已經有12年了,越做越喜歡,不僅沒有耽誤干農活兒,每年還能增收1萬多元。

    由于澄泥硯以江河湖泊中優(yōu)質的澄泥做原料,需經過采選泥料、澄細、淘沙除雜、制坯、烘干、裝飾、燒制、拋光等幾十道極為復雜的工序,歷時一年多時間才能成型。其制作工藝于明末清初時失傳長達300多年。

    “焙燒環(huán)節(jié)是最關鍵的,稍有不慎就會出現(xiàn)變形和裂縫,成為廢品,成品率僅為30%。”新絳縣絳州澄泥硯研制所所長藺濤說。

    慶幸的是,從1986年起,時任新絳縣博物館館長的藺永茂和他的兒子藺濤在長達10多年的探求中,終于使澄泥硯重獲新生,鱔魚黃、蟹殼青、豆瓣砂、朱砂紅等精品技藝重放光彩。

    藺濤告訴記者,當時自己僅18歲,被父親說服后,毅然從縣城回到了光村老家,和父親聯(lián)手開始了澄泥硯的回歸之路。他們先收集了大量與硯臺有關的史料,并對跟燒澄泥硯有關的物理、化學、書法、篆刻等多方面知識進行了涉獵。然后對泥料的選擇、建窯、窯內溫度、澄泥硯的結構、成色等一項項進行試驗。

    如今,絳州澄泥硯已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絳縣也正式被認定為“中國澄泥硯之都”。

    “我們除了仿制古硯外,還開發(fā)出了500多個新品種。澄泥硯已經成為一個融歷史、文化、科技和藝術多種學科的載體,成為書法、美術、收藏愛好者們的新寵。”藺濤說。

    藺濤告訴記者,他和父親制作的澄泥硯一年不到3000方,年產值在2000萬元左右,并且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tài)。

    作為這項傳統(tǒng)技藝的國家級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藺永茂和藺濤為了把這項技藝發(fā)揚光大,他們一邊探索產業(yè)化之路,一邊積極地培養(yǎng)傳承人。

    目前,占地41畝的中國絳州澄泥硯文化園已于2011年動工,預計總投資5390萬元,年產值可達6000萬元,建成后將成為一個集生產、游覽、文化交流于一體的文化產業(yè)園區(qū)。【原標題:絳州澄泥硯:千年傳統(tǒng)工藝失傳后的回歸】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新華網 2012年12月03日
0
下一條:古雅御銘澄泥硯上一條:硯之魂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