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價值洼地,資深藏家韓祥生有著自己的認識:“很多人可以進行長期投資,比如海派畫家,他們的價格一直沒起來,30、50萬想買吳昌碩、趙之謙確實很難,但買‘四任’(任伯年、任熊、任熏、任預)還是有可能的。比如吳昌碩按當時的影響力來看,價格還太低,遠沒有達到應有的價位。當然,海派總體的價位都不夠高,主要是畫家群體基數(shù)大,作品存世量大,像吳昌碩的假畫也比較多,包括趙云壑、王一亭給他的代筆很多,也影響了他的價位。“還有京派的金城和陳師曾,在當時的影響力也絕對夠大,只是現(xiàn)在沒有推手,如果有一天出現(xiàn)了推手,再去投資就晚了。比如四川的陳子莊,開始很便宜,在西泠搞了一個展覽一下子就成天價了,當然,這還是要有實力作保障。”
投資心態(tài)與方法:
選定了目標僅僅是完成了第一步,也許更重要的是投資的方法與理念,韓祥生再一次為我們系統(tǒng)地梳理了收藏之道。
1+1>2
“當我們沒有足夠的資金時,一定要相信1+1>2,也就是‘聚合效應’。為什么一張畫帶個題跋就會翻數(shù)倍,很多東西弄成套價格會呈幾何倍增長?比如你搞一個海派扇面系列,全部是綾本的對聯(lián),全部是海派的花卉,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再比如翰林信札可以從題材上搜集,也可以從形式或內容上搜集成系列。需要注意的是,成系列收藏要學會算總賬,不要斤斤計較于一件作品的得失。總之,資金小投入,還想要作短線,如果門類很分散,跨度很大,幾乎就沒有掙的可能。”
忌功利心太強
“這是很多藏家現(xiàn)在的普遍心理:春拍買了秋拍就要賺錢,還必須是賺大錢。假如我是一個藝術品經濟人又是一個藏家,如果有這種立竿見影的好事,為什么我自己不去買而把機會讓給別人?這種幾率是很小的。”
忌盲目跟風
“收藏一定是講究方法的,這一點很像炒股,當一個股評家告訴你買哪支股,你去投資肯定就完蛋了。可能是相反的,是拋貨的時候,因此一定要培養(yǎng)獨立的思想。”
慎私下交流
“剛入行的藏家盡量不要私下交易,因為地下的東西沒有任何保障,在拍賣會上可以在拍賣終端隨時征求專家的意見,并且即使運氣好,碰上私人祖?zhèn)鞯恼鏂|西,往往夾帶很多對藏品的情感因素,很可能價位高于拍賣會,因此盡量還是到大拍上買東西。”
慎當終極藏家
“現(xiàn)在也存在一種現(xiàn)象,很多人愿意當終極藏家,不愿意出手。其實,對于經濟實力不雄厚,入行不深的藏友通過流通可以檢驗自己的眼力和對作品的判斷力,特別是對市場價值的判斷力,完全不流通是很難談得上專家的,因為他沒有經過市場的檢驗。”
慎過理性,忌過感性
“這是個相對的說法,也就是搞收藏不能過于理性,太理性的人往往會喪失很多機會。對買進和賣出的機會往往很猶豫,也就是比較較真的那種,偶爾出于個人喜好喪失理智去投資也正是收藏的樂趣,但前提必須是真東西,而且必須是愛不釋手,也就是略高于市場流通的價格。太感性當然更不好,就是沒有原則,完全看喜好看心情,往往會吃大虧。”
市場不等于學術
“藝術價值與學術價值不成比例的例子無處不在,比如劉海粟,在我小的時候太有名了,但現(xiàn)在價格一直沒起來,而徐悲鴻一直就很堅挺。這里面牽涉很多問題,比如作品的存世量,有沒有后人對畫家的推廣等。所以,歸根到底,市場價值是由學術價值決定的,但短時間內產生不正常的偏差也是很普遍的。
投資有道,撿漏兒亦有道。很顯然,在各行業(yè)間不斷互相擠壓生存空間的今天,“撿漏兒”的定義也發(fā)生了改變,不再是依靠運氣,而是追逐相對有限的價值差。依靠的是預判,預判來源于經驗,經驗來源于深入地研究與學習。文/本刊記者 楊艷麗【原標題:書法投資:小手筆也能搞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