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洛陽

學海浩茫見精微——訪書法家李剛田先生

2012/6/29 9:11:28 點擊數: 【字體:


    2月的鄭州,春寒料峭,到處一片灰蒙蒙的。但筆者心里熱乎乎的,因為和李剛田先生敲定了采訪事宜。這次采訪,雖然已經提前和李剛田先生打過招呼,但因為過春節等雜事,一直未能成行。25日這天,其實李先生還在省書協開會,但筆者電話聯系后,李先生很爽快的答應了采訪要求。下午2時,筆者按時來到了“寬齋”,和李先生短暫的寒暄后,就開始了下面的采訪。

    薛:有人稱您為“中原第一刀”,指您在篆刻方面的成就。請您談談您學習篆刻的經歷。

    李:“中原第一刀”這個稱呼實在不敢當,因為我前面有很多老前輩,更年輕的一代比我思路更開闊,局限更少,刻的更好。這個提法我也不喜歡,有點江湖老大的味道,實際也不是這樣的。篆刻不像書法,越老寫的越好,它受生理局限更厲害。篆刻創作需要眼睛好、精力好、手刻的準,它的工藝屬性比書法強,所以最好的創作期是中年,不能等到特別老。我今年已經60歲了,眼睛不太好,小印已經刻不成了。韓天衡先生曾經說過,他很幸運,老天不薄他。現在他眼還很好,能刻圓朱文,我很羨慕韓先生。

    就我篆刻而言,我是由書法走入篆刻的,我的篆刻中,更多表現的是書法屬性。我在用刀的準確、刻的精工方面,我趕不上上海、江浙一帶的作者;我又趕不上一些用繪畫的眼光對待篆刻,純粹用形式刻印的作者。我的風格是介乎于這兩種之間,用書法來支撐我的篆刻。篆刻本身有四個屬性,即印章屬性、書法屬性、工藝屬性和美術屬性。就我的篆刻,印章屬性和書法屬性對我是第一性的。工藝屬性我不是最優秀的,但是我盡量表現我的書法感覺,表現對古印章理解的感覺,表現金石趣味和書法趣味。從審美選擇上,我不希望篆刻過于美術化。我追求印面的疏密、開合,是在古印的審美基礎和書法的審美基礎上。我沒有讓作品過于美術化,這是我審美的選擇,而不是我的能力所局限。

    我篆刻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在書法中得到靈感的。中原的篆刻藝術不像上海等地,代代相承有門派。中原地帶老一代篆刻家如鳳毛麟角,相對比較薄弱,整個篆刻隊伍只是到了我這一代才逐漸形成。我最開始學篆刻,并沒有老師。我哥哥刻印,我祖上是搞文物的,家里能接觸到古代印章比較多。我大概是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刻印的。那時我能見到的篆刻資料有兩種,家藏秦璽漢印之外,刀法卻接觸到的是齊白石。因為當時看不到其他人的,齊的篆刻當時很走俏,報紙上、臺歷上等到處是齊白石的印章。我的印少了一種局限,或者說有一種缺陷,我沒有接觸過明清的流派印。齊白石的印有一種表現性,秦漢印有的是金石趣味。我用刀上追求齊派的表現,但不同于齊派,把齊白石爽利、石花崩落的感覺和金石厚重結合,我一直追求這種感覺。我的這種審美感覺和刀法,影響到后來的許多年輕作者,可以說影響到河南篆刻流派。

    到了80年代書法熱興起的時候,當時篆刻北有王鏞、南有韓天衡,二人當然刻的很好,他們的篆刻很走俏。但我認南派篆刻以巧麗勝;北派的篆刻以質樸勝。我當時想出一本印譜,選擇在南、北派篆刻之間找一條路。那本印譜主要依靠黃牧甫,表現一種明快、清雅的感覺,結果我成功了。印譜問世,在全國篆刻界引起很大的反響,這種反響,是風格的凡響,這種風格是我的選擇。

    五年后也就是1990年,榮寶齋又準備出我的印譜。這時我對第一本印譜進行了反思,第一本有清氣,但缺少了大氣;第一本很多巧思,但缺少了平實、大度。那么我在第二本中在清雅中加入了厚重,多了一些耐人尋味的東西。又過了五年,我第三本印譜出版了,里面做作的東西更少,古代印式借鑒的更多,書法的趣味納入的多,在楚篆入印等方面我都做了有益的探索,使我的印路更寬,主調也更明確。

    后來河南美術出版社出我的書法篆刻集時,其中篆刻卷收入我的印章400多方。我早期的東西沒有收入,因為我否定了那些。我追求的是一種平實大度之美,不去追求一種表面化,讓人覺得巧在其表的東西。一是金石味道要厚重,二是表現意識要強。表現性不是在章法形式上的美術化,而是追求一種刀石相擊的感覺。我更多是追求刀情、筆趣和金石感覺。

    篆刻很難,形成自己的風格是一種追求,但要解脫自己更難,我一直在解脫自己形成的風格上徘徊。

    薛:您的書法屬于諸體皆能。請談談您學習書法的經歷。

    李:我的書法諸體都涉獵,皆能是做不到的。我傾向于靜態書體,而拙于動態書體。正書包括篆書、隸書、楷書,是靜態的。草書、行書是動態的。文革末期,我曾經狂熱的臨過懷素的《自敘帖》,能臨的很像,寫的很瘋狂。后來接觸到孫過庭草書后,感覺懷素一路草書過于張揚,也單薄了,不適合自己的個性。我書法追求的是一種內在的美,而不是一種表象的東西。

    我學書起步很早,受家庭的熏陶,大概在4、5歲時就在大人的要求下寫大楷、仿影、小楷等。正式喜歡書法是1960年左右,那時我大部分字帖都是自己雙鉤的,借人家字帖,回來自己雙鉤,大概攢了100多本,可惜后來都被當作“四舊”燒了。因為河南書法崇尚碑學,二王一路的書風對河南書法影響很小。回想起我的父輩,我的老師的那一輩,他們接觸的都是魏碑一路的東西,很少接觸帖的東西。放眼河南,東有開封龍亭的康南海恣肆雄強的碑刻,西有洛陽龍門石窟的造像記,自古以來碑學在河南都是根深蒂固的。北宋南遷后,風流都走向了南方,河南只留下了質樸和厚重。

    近代康有為提倡碑學以后,河南作為抗戰第一戰區,以于右任為代表的碑派高手一時間都出沒在河南。這對河南的書風起了很大的影響。比如說著名作家李準,盡管不是書法家,但出手就是一手魏碑字,那個時代有很多這樣的人。魏碑等金石書法加上我從事的篆刻,對我書法影響很大。當然我也學過很長時間的唐楷,入門學的是《麻姑仙壇記》、《神策軍碑》還有趙孟頫的《壽春堂記》,那時也只能見到這幾種帖子,趙孟頫的書法對我現在還有影響。我剛開始寫的比較多的是漢隸,張遷、曹全、石門頌都寫過,最后從孔彪碑里得到了靈感,主要是疏密變化的靈感。我在寫的時候,結構上追求是漢代的平實大度,用筆上追求漢簡的飛動自由,讓碑的凝重和簡的飛動融合在一起。我沒有完全學漢簡,也沒有完全去學碑的斑駁厚重。我楷書最后落腳在魏墓志上。對《張黑女墓志》、《元略墓志》、《元騰墓志》我都下了很大功夫,雙鉤摹寫、放大復印摹寫都試過,求一種筆下的定勢。

    我的篆書其實起步很晚,從秦漢刻石入手,現在看來那種學習方法很慢。剛開始不知道怎樣下手,只是依樣畫葫蘆,很工藝化的描出來。后來接觸到清人的篆書,在用筆上受到很大啟發。寫篆書是一筆一筆的寫,而不是一筆一筆的描。寫篆書講究微妙之間的頓挫變化,而不是像李斯小篆那樣兩頭平直的去寫。我的小篆主要是受鄧石如的影響。小篆分兩種流派,一種講究“不激不厲,風規自遠”以李陽冰為代表雍容的,另一種講究“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計白當黑”以鄧石如為代表的。鄧石如影響了他以后很多寫小篆的書家,我在審美思想上受鄧的影響,但我沒有直接學他。我的篆書還受到了吳昌碩、趙之謙還有趙叔孺的影響。長期反復的書寫,最終形成了現在這樣的面貌。

    總的來說,我的書法追求一種平實大度的靜態,追求靜中寓動。這是一個不好解決的問題,要解決書法中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硬筆書法在線 作者:薛明輝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