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首批傳統村落名錄公布,洛陽有17個村落榜上有名。這17個村落或建筑風格獨特,或文化內涵深厚,均有不可復制的歷史記憶。記者將帶您一一探訪它們的“前世今生”。
衛坡村位于孟津縣朝陽鎮,因衛氏家族聚居而得名。
清順治年間,衛氏先祖初遷此地,“一擔兩筐,人不過十口”,數代之后,漸成一方望族,開始精心營建私宅。如今的衛坡村古民居尚存16座200余間,均建于清代衛氏家族興盛時期,各種木雕、磚雕、石雕等尤為精美。
前世
一家兩祠堂衛、魏曾不分
衛坡村,又名衛家坡,是衛氏家族聚居之地。它地處孟津縣朝陽鎮西南部,距洛陽市區只有數公里。由于交通便利,名氣又大,衛坡村古民居早早就受到了世人的關注。
“這些年,到這兒來看古民居的人多了,給我留的名片就有一沓子。”74歲的衛兆豐說。他是衛坡村古民居的一部活字典,對村里那些古碑、匾額及家族歷史十分熟悉。
據衛坡村《衛氏家譜》記載,衛氏祖居山西陽城,明洪武年間避亂遷居河南濟源。清順治年間,衛氏第七世天祿由軹城鎮遷至洛陽,遂成衛坡村的衛氏始祖。
衛天祿初來時,“一擔兩筐,人不過十口”,住在村西溝半腰的3孔土窯里,背靠邙嶺,面向小河。經過數代打拼,到清嘉慶年間,衛氏已家道殷實、人丁興旺,有土地3萬余畝,成為中州望族。
“整個清代,衛氏家族出仕者有近百人,最高是四品的五城兵馬司。七品以上官員有26位,還出過4位誥命夫人。”衛兆豐說,到咸豐年間,衛氏家族逐漸衰落下來。村里現存的古建筑,均建于清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家族興盛時期,距今已200多年。
令人奇怪的是,在《衛氏家譜》及古碑、匾額中,所涉人名多姓“魏”而非“衛”,這是怎么回事?
“魏、衛不分,由來已久,這里有個緣故。”衛兆豐解釋說,到衛天祿的孫子輩時,衛家開始發達。當時,洛陽知縣魏襄與衛家書信往來時,誤將衛寫作魏。由于魏、衛同音,衛家坡又在北魏孝文帝陵墓附近,且是魏紫牡丹發祥地,衛氏族人便未加更正。后來,無論官場往來還是朝廷誥封等,便都用了“魏”字。
清光緒年間,衛家人曾決心恢復衛姓,但魏、衛仍混用。最初的魏氏祠堂建在路北,復衛之后,他們又在路南建了一座衛氏祠堂,南北兩祠同時供奉,成為一種奇特的現象。
“身份證用魏,戶口簿用衛,孩子們上學都不方便。”衛兆豐說,村里為此強烈要求復衛,20世紀末,村名終于確定為衛坡村,人們身份證上的“魏”也統一成了“衛”。不過,村邊那座2006年立的河南省文物保護標志碑上,仍是“魏家坡古民居”。
今生
修舊仍如舊
古宅幽且美
十年前,一場秋雨過后,衛坡村古民居風雨飄搖,亟待保護,記者曾為此專門到村里采訪。“當時你們給我的名片,我現在還保留著,都泛黃了。”衛兆豐說。
如今,衛坡村古民居正進行開發保護,開發管委會主任就是衛兆豐。“兩條街上的16座200多間古民居,一部分已著手修復,原則是修舊如舊,保持原貌。”他說。
在古民居東頭的北祠里,放著兩具棺木,是一年前建村民安居房時挖出來的。“這是一對父子,骸骨已重埋地下。”衛兆豐說。雖距今已200多年,但父棺上的小字“敕封武略騎尉魏公……之靈柩”等仍清晰可見。
武略騎尉是清代武官名,正六品。衛坡村的衛氏家族中,當年出了不少武官。如街北從東數第二座古宅,院內花木扶疏,清幽雅致,正屋門上懸著“望重折沖”木匾,落款為“守御所千總魏尚卿立”。“這是同邑進士張玉麒送魏尚卿的。折沖也是武官名,相當于現在的團長或營長。”衛兆豐說。
衛坡村古民居多為三進、五進的深宅大院,木雕、磚雕、石雕、彩繪等極其精美,即使堆在角落里的破舊木門,上面也有雕花令人眼前一亮。主人的經濟實力和審美意趣,由此可見一斑。
“你看這家門楣上的匾額,‘鹵園翰墨林’,有意思吧?鹵為蠢笨之意,看似自謙,實則自負。還有一家是‘談笑有鴻儒’,下句不用說,誰都知道。”衛兆豐說。也有直白的,比如一座正在重修的宅院,門上刻著“祝三多”,“三多”的意思很簡單:財多福多子孫多。
北祠前有一座教思碑,是1940年人們為衛作霖所立的,他一生教書,是衛家最后一名秀才。街東邊有一棵老槐樹,已在這里站了450多年,為人們遮風擋雨……衛坡村的美“內外兼修”,透著古雅,是時光雕刻出來的,需要我們慢慢去體會。(記者 張廣英 特約記者 鄭戰波 文/圖)(原標題:衛坡村:時光雕刻的古雅之美)
古宅重修
懸掛“望重折沖”匾額的院落
“望重折沖”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