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稱:北魏泥塑佛面造像
文物年代:北魏
出土時間:1979年
出土地點:偃師永寧寺塔基
一件殘缺的北魏泥塑佛面造像,像殘缺雙臂的維納斯一樣,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佛面舒展光潔,鼻子端正秀美。佛面表情從容慈祥,笑容含蓄沉穩,被譽為“東方的蒙娜麗莎”。
堪稱“東方的蒙娜麗莎”
有些文物之所以被稱為“國寶”,有的是由于其歷史久遠,有的則是因為其質地名貴,還有的是源于其精湛的制作工藝。在“國寶”中,洛陽博物館二樓珍寶館柔和的燈光下靜靜陳列的北魏泥塑佛面造像卻顯得與眾不同。
佛面僅殘存下眼瞼、鼻子、嘴巴、下巴和臉頰等部分,佛面舒展光潔,鼻子端正秀美。其中,最具特點的當屬緊閉的雙唇,只見它嘴角微微上翹,表情從容慈祥,笑容非常沉穩。洛陽博物館副館長高西省說,殘缺的佛面,像殘缺雙臂的維納斯一樣,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沉穩的微笑,更是讓它擁有了“東方的蒙娜麗莎”的美譽。
經測量,該佛面長25厘米。據專家推測,整個頭部復原后,應有40厘米至50厘米長,如取立姿,身軀可能達3米之高。高西省說,永寧寺塔基出土的數百件佛教造像中,大多為小件,這件佛面是目前為止永寧寺所發掘的最大佛像。
見證北魏民族大融合
從造像上看,佛面一改前朝佛教造像清秀的藝術風格,呈現一種圓潤豐厚、雍容大度的藝術氣質。這是北魏佛教趨于本土化的現實寫照,雕塑家在不違背宗教禮法的前提下,大膽地取材于生活,使人們感覺到它不僅僅是一尊冰冷佛像,更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體。
北魏時期,在皇室的推動下,佛教盛極一時。據統計,當時洛陽城內的寺廟有1000多座,著名的龍門石窟也是從那時開始開鑿的。加之,北魏孝文帝對漢文化極為推崇,將都城從山西大同遷至洛陽,并對鮮卑族進行了漢化改革。其中,鮮卑族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洛陽為原籍,死在洛陽的鮮卑人,也必須葬于邙山,不準運回大同安葬。
民族大融合和佛教的繁榮,直觀地反映在了當時的佛教藝術造像中。換言之,該泥塑佛面造像所達到的藝術高度,也客觀展現了當時的社會風氣和工藝水平。
相關鏈接
不得不提的永寧寺
說到北魏這件泥塑佛面造像,其出土地點永寧寺遺址則不能不提。高西省說,永寧寺在我國建筑和佛教史上的地位不可小覷,作為專供皇帝和太后禮佛的場所,永寧寺是當時洛陽城規模最為宏大的官辦寺院。
被譽為“古代最高的佛塔”的永寧寺塔,為木質結構。關于它的高度,史料記載不一,有說塔高九層,一百丈,合今約333米,百里外都可看見;也有說塔高四十余丈,合今約136米。該塔后毀于大火。(記者 白云飛 實習生 蔡林珊 通訊員 孫海巖 文/圖)(原標題:北魏泥塑佛面造像:“東方的蒙娜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