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與抱娃難以兩全,這個問題由來已久。人民公社時期,魏屯村的社員們一度為這個問題感到苦惱,不過他們很快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婦女解放運動掀起新高潮,解放的標志之一便是婦女可以像男人一樣干粗活、重活,像男人一樣掙工分。工分可以換糧食,在食品匱乏的年代,糧食的意義大于一切。
據魏屯村村史記載,為了“解放婦女生產力”,生產大隊挑了一些志愿者,成立了“抱娃娃組”,專門幫社員們照顧幼兒。此外,大隊還建立了托兒所,實行集體供給制,娃娃們一律免費入托,吃喝由大隊食堂免費供應。當娃娃的爸媽在地里揮汗如雨的時候,看娃的社員就領著娃娃唱歌:“爸爸、媽媽去耕田,把我送到托兒所。拍拍手,唱唱歌,你說快樂不快樂……”
那個時代的人盡管缺衣少食,卻都有一種單純的信仰:咱的娃就是人民公社的娃。大伙兒都在一個鍋里吃飯了,還怕啥?不怕受窮——窮也是大伙兒一起窮;不怕失業——干活好壞都一樣記工分,無所畏懼,于是無比快樂。
當時,魏屯村托兒所的保育員,都是熱愛幼兒教育事業且“覺悟高”的婦女。她們帶一天孩子可以記8個工分。文化大革命時期,社員們學習毛主席語錄,保育員就給孩子們講階級斗爭故事,因為“階級斗爭要從娃娃抓起”。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大鍋飯時代結束了,各家各戶分到了責任田,女人可以選擇下地干活,也可以選擇在家抱娃。托兒所解散了,取而代之的是育紅班。兩者不同的是:托兒所的建立是為了“解放婦女生產力”,年齡多小的娃公社都管;辦育紅班則是為了解決幼兒的教育問題,只招收5歲至6歲的孩子入班。
魏屯村村民如今搬進了龍富小區及龍祥小區,村居時代亦宣告完結。過去相熟的鄰居或許還可以幫忙帶帶孩子,如今住進了單元房,換了新鄰居,關門閉戶防小偷,也疏遠了鄰居。
自個兒的娃,真的只能自個兒想辦法帶了。
有了自主選擇權,便要克服選擇恐懼癥:想多掙錢,就要撂下娃娃去上班;想給孩子更多的愛,就得辭職在家看孩子。
魚與熊掌難以兼得,不過托新時代的福,好賴都不會餓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