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臺,原是曹操在洛期間的點兵臺,是一座高臺,有磚砌臺階百余級,堪比開封龍亭的高度。高臺占地5000平方米,外面用磚砌,內用土夯實。這個高臺雖然是演兵場上的點兵臺,卻有赫赫的“龍”字號稱謂,足以彰顯曹操當時權勢之大。
高臺上還建有三四進的殿房,有院舍、戲樓等,跨院還有水井。九龍臺前面的廣場是演兵場,闊大無比。這個演兵場,因為曹操與關羽而被人銘記至今。其實,曹操和關羽也是歷史上的一對屬于陰陽相對、五行相克的“孿生兄弟”。九龍臺街與勒馬聽風街在歷史演義和人們的口口相傳中,便有了白色和紅色的標簽。解放戰爭期間,九龍臺再次被貼上色彩標簽,是因為國民黨守軍206師把它變成一座碩大的碉堡,以阻擋解放大軍攻城。
如今,這里沒有了高臺,只有綠柳掩映下一片待開發的平地。熟知瀍河歷史人文典故的劉志軍先生告訴我,往前推60余年,高臺還有痕跡,上面的建筑是人們喝茶休閑的地方。因為靠近洛陽東站,其周圍也有酒肆青樓,成為一個熱鬧處所。據這里的老人講,以前九龍臺前面是耕地和菜地,因為戰爭損毀,建筑也被拆除,遺址了無痕跡。
我們漫步在300余米長的九龍臺街,北側高聳入云的高層建筑拔地而起,南側不多的店鋪似乎隨時準備撤退,偶有幾個閑人下棋或看棋,無論如何,世俗的日子不可阻擋。歷史的煙云業已散去,英雄際會也已散失在鐵戟鏗鏘中,只有這條小街道的名字,仍在提醒著那一段有名的英雄往事。
想想看,在潺潺流水旁,有一座小公園,綠樹叢中立著一塊石碑,上書“九龍臺”三個大字,怎能不令人發懷古之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