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洛陽風情 >> 特色訪談 >> 瀏覽洛陽

洛陽紙雕:“宮廷范兒”的剪紙藝術

2015/2/28 9:23:06 點擊數: 【字體:

 

洛陽紙雕:“宮廷范兒”的剪紙藝術


  不久前,洛陽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下簡稱“非遺”)名單出爐,其中,市級“非遺”項目27個,擴展項目5個,涉及民間文學、傳統美術、傳統音樂、傳統舞蹈等類別。記者帶您走近第四批洛陽“非遺”,了解它們背后的故事。

  洛陽紙雕也叫洛陽宮廷微雕剪紙,紙張采用宣紙(俗稱千年紙),經手工染色可以長期保存,具有“千刀不亂、萬刀不斷、細如絲綢”的神奇魅力。

  1、千年紙與宮廷微雕技法

  剪紙又叫刻紙,是我國較古老的民間藝術。剪紙和刻紙,區別在于使用的工具不同,前者用剪刀,后者用刻刀,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所以統稱剪紙。

  洛陽市剪紙學會秘書長楊群和妻子王華都是洛陽紙雕的傳承人,借助市剪紙學會這個平臺,經過多年努力,他們逐步打造出洛陽宮廷微雕剪紙品牌——千年紙雕。

  所謂“千年紙”,是指宣紙,原產地是安徽省涇縣,涇縣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產這種紙。到宋代,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紙業逐漸轉移集中于涇縣。當時這些地區均屬宣州府管轄,所以這里生產的紙被稱為宣紙,也有人稱涇縣紙。由于宣紙具有易于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雕”是指宮廷微雕技法,類似于玉器擺件的微雕技法。

  洛陽紙雕第一代傳承人王金朝,生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是清代官府雕刻匠。

  清代的剪紙應用到百姓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除了民間彩燈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刺繡的花樣等,剪紙也是百姓裝飾家居的吉祥飾物,如窗花、柜花、喜花、棚花頂等。

  清代剪紙還進了宮廷,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坤寧宮是清代皇帝大婚時的場所,康熙、同治、光緒等皇帝的婚禮都在此舉行。坤寧宮的頂棚和墻上以及過道里,都貼有很多吉祥剪紙。

  王金朝將清代宮廷剪紙樣式引入洛陽,在老城一帶傳承至今。楊群說,洛陽宮廷微雕剪紙與洛陽民間剪紙明顯不同——

  其一,色彩不同。民間剪紙多為紅色,而宮廷微雕剪紙多為黑色,因清代尚黑,皇帝結婚時使用的雙喜字都是黑色的。

  其二,工具不同。民間剪紙主要使用剪刀,宮廷微雕剪紙主要以刻刀來制作,甚至要使用放大鏡來制作,其刀法細膩、流暢、飄逸,素有“千刀不亂、萬刀不斷、細如絲綢”的神奇魅力。

  其三,受眾不同。舊時民間剪紙局限于普通百姓的婚喪嫁娶和春節張貼使用,適用于營造特殊氣氛。宮廷微雕剪紙技法適用于宮廷雕花(將剪紙畫稿附著在木制品上雕刻)、龍椅雕刻等,彰顯皇室家族及官宦之家的顯赫地位。

  2、0.1毫米線條的剪紙作品

  剪紙作品很難保存,我國現存最早的剪紙實物,是1955年在新疆吐魯番北朝墓中出土的“對馬團花”和“對猴團花”等剪紙,距今約1500年。我國西北地區干旱少雨,天氣干燥,紙張不易霉爛,這可能是新疆吐魯番地區發現北朝剪紙的重要原因。這些剪紙有圓形、菱形、束腰鼓形等,都是采用折剪的方法剪成團花形,創作技巧已相當成熟。

  宋代造紙業已經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宣紙出現后,因其良好性能,使剪紙作品的保存和延續有了一定的可能,明清時期剪紙作品至今可見。

  洛陽宮廷微雕剪紙作品完好地保存了清代宮廷微雕剪紙的技藝,與民間剪紙相比,其剪紙作品以宮廷文化、歷史文化為主,以手法細膩著稱,可收到“細如絲綢”的效果。

  在位于老城區西大街106號的千年紙雕藝術坊,《洛陽晚報》記者見到一件名為《天壇》的微雕剪紙作品,其線條最細尺寸為0.1毫米,需要借助放大鏡才能看清作品的細節。

  如此精細的微雕剪紙作品是如何制作的?

  楊群說,宮廷微雕剪紙制作材料為生宣(宣紙),制作工具為刻刀和刻板,有時還需一副卡有放大鏡的眼鏡框。具體過程如下:

  先畫稿,進行剪紙語言的設計,即打腹稿。接著將宣紙染色,可根據不同作品色彩的要求,在不同色漿池內染制不同色彩的宣紙,一般3天可以將宣紙陰干。再將畫稿與宣紙裝訂在一起,鋪平在重物下壓放7天。之后,將裝訂好的畫稿和宣紙拿出墊在刻板上開始用刻刀雕刻,由外至內、由簡至繁,邊雕刻邊剔除鏤空的紙屑。最后,去除刻完后最上面的一張腹稿,下面刻好的宣紙即為作品,可張貼,或者裝裱懸掛。

  從染紙、畫稿、制作刻板、刻刀到雕刻,一幅作品至少需要50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純手工工藝,每一刀都得一氣呵成,不能有絲毫差池,如刻斷一根線條則整張作品作廢。

  3、文化創意助推“宮廷范兒”剪紙

  洛陽宮廷微雕剪紙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在學習宮廷微雕剪紙技藝的同時,楊群也一直在思索其發掘與傳承問題。

  洛陽宮廷微雕剪紙由于工序復雜,做工細膩,制作依然停留在手工狀態,作品產量較低,作品成本高而較難適合大眾市場。20世紀90年代,有少量剪紙藝人開門店經營,最終因產品找不準市場突破口,經營不善而停業。

  2006年,剪紙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得到國家有關部門和單位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楊群敏銳地意識到,作為剪紙分支的洛陽宮廷微雕剪紙,遇到了新的發展機遇。

  經過認真分析,楊群將洛陽宮廷微雕剪紙提煉為“千年紙”和“宮廷微雕”兩大內容,簡稱“千年紙雕”,并以此注冊商標,使宮廷微雕剪紙從傳統剪紙中跳出來,進入文化創意產業。

  2012年,千年紙雕藝術坊將剪紙和郵票結合起來,進行剪紙郵品創意設計,推出千年紙雕龍郵冊,內容包括采用宮廷微雕剪紙技法表現的北京北海九龍壁的龍形象。

  2014年年初,楊群等人花費半年時間創作完成《洛陽城記》宮廷微雕剪紙作品,由著名畫家馬國強題跋,著名畫家寇衡提出修改意見!堵尻柍怯洝烽L1.2米,寬0.55米,包括河圖洛書、大運河、盧舍那大佛、麗景門、白馬寺、天堂明堂、王鐸故居等洛陽歷史元素,線條流暢,畫面精細,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作品一推出,就被洛陽民俗博物館、偃師張海書法藝術館收藏。

  為了推廣洛陽宮廷微雕剪紙技法,楊群等人還制作了剪紙校本課程,共12節課,每節課2個小時,包括剪刀剪紙和刻刀剪紙兩部分,成人及5歲以上兒童皆可學習。通過該課程,將帶有“宮廷范兒”的剪紙藝術普及給大眾,同時使洛陽宮廷微雕剪紙技法得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

  眼下,楊群正在為洛陽宮廷剪紙博物館奔忙,他的理想是建立一座展品上萬件的“活態博物館”。楊群說,所謂“活態”,就是改變以往陳列、導游等被動式的參觀模式,讓游客參與和展品相關的活動,從實踐中領略洛陽宮廷微雕剪紙的優秀傳統文化,不局限于單一的視覺感知。(記者 余子愚 文/圖)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網—洛陽日報(2015-02-2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