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話的“二”很有特點,它是一個兒化音,只是北京的兒化音是拐著彎說的,很圓潤,很好聽,洛陽的兒化音卻是合在字音里的,一步到位,很硬,很直,這個“二”要把舌頭壓下去,用舌根經喉嚨里發出來,用洛陽土話說就叫“gèn”,指發音太硬的意思。
“分洋”是一句土語,指的是硬幣,應該來自清代。清代郵票“綠衣紅娘”的學名就是“紅印花加蓋小字‘暫作洋銀二分’綠色試樣票”,這里的小面值洋銀,在洛陽話里便成了分洋。洛陽話的“分”字,唇齒音發得格外明顯,多少有點咬牙切齒的感覺,后面的“洋”字不是向上,而是短短的一個下降,便戛然而止,讀起來有輕有重,有抑有揚,很是好聽。
現在的人民幣早就沒有了二分洋,面值最小的是一毛,人民幣里除了面值二十塊的,很難見到“二”,別說二分洋,就連兩毛、兩塊都不見了蹤影。現在,再也回不到三分洋一根紅糖冰棍兒,五分洋一根白糖冰棍兒的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