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記者來到這里時,海神樂社的二十多位老人正演奏者清新流暢的宮廷樂曲。男樂師身穿隋唐風格的大紅袍,藍胸襟,頭戴黑帽;女樂師身穿綠色絲綢長裙,頭頂綴滿珠寶和牡丹的發髻。在氣勢十足的黃色羅傘及“坐旗”的簇擁下,仿佛時光倒轉,將記者帶回了遙遠的唐朝。
洛陽海神是一種古代音樂,由于“海神樂”是洛陽獨有的民間音樂,故又稱為“洛陽海神”,演奏團體稱為“海神社”。
采訪(海神樂第十代傳人郭紅運):洛陽海神樂源于周,武王伐紂統一中國之后,在洛陽定了,定都之后接著就是開始大封功臣,封了四海之神,又形成了嚴格的禮樂制度,當時封了四海之神就祭海了,祭海的音樂就是洛陽海神樂的源頭。后來一直到隋唐,尤其到唐朝非常興盛,一直延續到明清,到建國之前,洛陽海神就流行在東到鄭州,西到陜縣,這個渭河兩岸廣大的農村,包括當時的城市,非常廣泛。因為祭海的音樂歷來都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因為龍它威力無比,它能騰云駕霧,風調雨順,能夠降福于人,因此上至朝廷下至黎民,對祭海的音樂非常重視。
海神樂第十代傳人郭紅運說,海神明清時期曾在洛陽盛行,建國后面臨失傳危險。目前僅有景花村海神社一家,其余已不復存在。
采訪(海神樂第十代傳人郭紅運):因為洛陽它是十三朝古都,留下了厚重的文化,建國之前洛陽海神還非常普遍,建國以后,因為時代的變遷,這種音樂遠離人們生活,到目前只留下洛陽市洛龍區李樓鄉樓村,當年叫古景花村一個社班了,非常稀罕的東西,不多了。
目前,海神社擁有樂器管、笛、箏、笙、二胡、云鑼、云板、木魚、碰鈴等近二十種,能演奏近百首曲目,演奏曲譜均使用工尺譜,而且曲牌也有跟超化吹歌及笙管籌的曲牌一樣的,如《剪剪花》、《三上香》等。隋唐以來,洛陽海神在中原以及全國音樂中產生極大影響,古時曾被譽為“國樂”。
古景花村海神社能夠存活有其獨特條件,該社歷來以郭氏為主力,據郭氏祖譜記載,郭氏系唐代汾陽王郭子儀后裔,郭子儀因平定安史之亂功高蓋世,唐天子封其為“并肩王”,并賜予宮廷宴樂享用,自此,這些世鎖深宮、專為帝王演奏的宮廷雅樂才得以流入民間。
采訪(海神樂第十代傳人郭紅運):我們這村子海神樂,主要是由我們姓郭祖傳為主,因為我們家譜記載,我們樓村郭氏他是唐朝郭子儀后代,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之后,他大功蓋世,退休了,皇上給他請假,賜給他一支樂隊,十個八個人,讓他享用宮廷宴樂,因此姓郭就從那個時候開始,一支延續到我們樓村第一代高祖叫郭燕青,他就是琴書為伴,音樂非常在行,代代相傳,傳統的宮廷樂有我們這姓郭的給傳下來了。
幼時曾隨伯父郭高山學藝的郭紅運執教40年退休后,搜集整理了百余首海神古樂曲,重新組建了洛陽古景花村海神社。兩年多來,多次參加市區組織的演出活動,深受國內外觀眾歡迎。
采訪(海神樂第十代傳人郭紅運):這個海神樂能夠傳下來,我們附近洛陽洛河兩岸農村上年紀的人對這種音樂特別喜愛,你只要演奏,上年紀的有文化人愛聽這種音樂,因為它屬于我們民族文化,對這一是有感情二是有深刻的認識,著民族文化是我們的根本。
如今,洛陽社成員在恢復遺失多年的中國古樂的同時,也漸漸讓保留宮廷樂韻味的海神樂走進當地校園,中國宮廷樂將一代又一代延續下去。(記者周小云趙杰)【原標題:洛陽海神樂:遠古清音夢回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