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還沒過,又趕上菜農們獨有的農忙,俺村的海神社還沒恢復訓練呢。這幾個人都有點兒急了,抽空帶著家伙來我家一起練練。”從教師崗位上退休多年的郭紅運滿頭銀絲,說起話來緩慢清晰。
宮廷古樂 高雅神圣
郭紅運說,洛陽海神是一種古代音樂,據說,武王伐紂統一中國建立周朝,在洛陽大封天下,受封者除內陸諸侯外,還包括遙遠的東西南北四海之神,宮廷每年都隆重祭海(神),于是便產生了配合祭海的音樂,這種音樂就是洛陽海神樂的源頭……
上世紀40年代,我省東起鄭州西到陜縣,都有海神樂,洛陽近郊也有很多海神社,逢年過節或在其他大型祭祀、慶;顒由,海神樂都風光無限。1957年,樓村的洛陽海神社參加了河南省第三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并獲得了紀念章。
那么,樓村與洛陽海神有何淵源呢?郭紅運說,原來樓村是隋唐東都城的建春門,當時叫古景花村,離國家統治中心近在咫尺,接受海神樂最為方便。而居住在這里的郭氏家族,不僅善于演奏,而且還是制作管子、笙、二胡的高手。由此洛陽海神樂在這里一脈相承。
樓村洛陽海神樂第九代傳人叫郭高山,他是郭紅運的伯父,心靈手巧,記憶力驚人。解放初,郭高山曾被西南軍區文工團邀去教吹管子,幾年后病故。郭紅運自小跟伯父學習吹、做管子。他回憶說,伯父演奏、教授海神樂,從來不看譜子,做出來的管子更是精妙,在方圓幾十里都享有很高的聲譽。
恢復古樂 探索艱難
然而,幾十年來,洛陽海神卻面臨幾近失傳的絕境。2001年前后,郭紅運與其同窗好友、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郭光宇見面,兩人談起洛陽海神嘆息不已。郭紅運下定決心,一定要重組海神社,讓海神古樂重見天日。他又聯合村里郭紹光、郭二鎖等人,走上了一條艱難而漫長的探索之路。
重組洛陽海神社,談何容易!沒有隊員、沒有資金、沒有樂器、沒有樂譜,一切要從零開始。演奏海神樂的基本樂器有管子、二胡、笛、笙、古箏、碰鈴、云板等,其主奏樂器管子的吹嘴由蘆葦制成,又厚又寬又長,吹起來十分費力,想吹好很難,俗說 “十年管子不中聽”。制作管子也極其不易,管身由錫、銅制成,兩端粗細不同,上方7個眼、下方1個眼,均需手工打制,稍不注意,音色很難聽。本地沒有吹嘴所用的蘆葦,需要到外地找陰坡生長的密度大、結實耐用的旱地蘆葦,當時整個樓村,只有郭紅運有一根管子。這根祖傳的管子,管身已經用扁。
郭紅運等人四處奔走,宣傳重組海神社有多重要,還邀請至少念過初中的村民入伙。這些村民,有的只有一點音樂基礎,有的更是“音盲”。他們沒有樂器,就自己制作,沒有服裝,就自己掏腰包。更難的是,海神古樂使用的是工尺譜,難學難懂,不翻譯成現代樂譜,根本掌握不了。村里保留的古譜只有10多首,他們千辛萬苦從周邊地區又收集到數十首,逐字逐句將《孔子哭顏回》、《蘇武牧羊》、《胡笳十八拍》、《滿江紅》、《剪剪花》等翻譯成簡譜……
。玻埃埃衬辏瑯谴搴I裆缃K于成立了。除農忙季節外,隊員們每周雷打不動練習兩次,海神古樂終于在這群貌不驚人、經常渾身粘滿泥巴的老農民手中,奇跡般地復活了。郭紅運說,舒緩、空靈、高雅、大氣,具有濃濃的宮廷貴族氣息,是洛陽海神樂流傳下來的最大特點。
光明前景 令人期待
經過不懈地努力,樓村海神社已能演奏30多首古曲,瀕臨失傳的海神古樂再現昔日神韻,不論是春節文化廟會、河洛歡歌,還是關林朝圣大典,都活躍著他們的身影。
去年國慶節,樓村海神社應邀參加合肥市第二屆包公文化節,隊員們身穿唐裝,每天一演就是一個多小時。一位76歲的合肥市民天天去看洛陽海神樂演出,他拍著隊員的肩膀說:“感謝你們洛陽人,給我們合肥人帶來了歡樂,帶來了高雅的民間文化!”
如今,樓村海神社的樂手已發展到30多人,加上儀仗隊隊員等共有四五十人,每種樂器都有后備選手,其中年齡最小的郭夢飛雖然只有12歲,但學吹笙已有兩年了。
據郭紅運講,今年春節前,市里文化部門讓他們填了一張由國家文化部下發的表格,說國家正在考慮撥?罘龀置耖g藝術,樓村的海神社有望被納入其中!【原標題:洛陽海神樂 悠悠傳古風——老藝人郭紅運談洛陽海神樂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