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藝海明珠
唐三彩是我國唐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工藝品,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因為它始燒于唐代的洛州河地帶,又以黃、綠、紅三彩為釉色,故稱洛陽唐三彩。雖然如今唐三彩的釉色又增添了藍、黑、白、紫等多種顏色,但名仍叫唐三彩。
唐三彩是我國瓷器燒造業的精品,它的魅力首先表現在它奇妙獨特的色彩效果。它紅,紅得熱烈;白,素潔如雪;綠,綠得翠艷;黑,黑得透亮。加上黃、藍各色互相深融滲合,使三彩顯得格外艷麗奪目、富麗堂皇、神韻十足。
唐三彩主要有俑和器物兩大類。俑又分為人物俑和動物俑。人物俑包括文武官員、貴婦人、侍女、侍從、儀仗隊、歌舞伎、力士等,動物俑則包括鎮墓怪獸、馬、駱駝、牛、驢、羊、犬及獅、虎等。器物多為牛車、馬車、壺爐、杯盤等。
唐三彩色彩瑰麗,造型千姿百態,但由于所含鉛化釉有毒,所以唐三彩不用作飯食器具,主要用于陳設和作為殉葬品。唐代秉承漢風,盛行厚葬,對殉葬品的多少有明文規定。三品以上官員可用90件,五品官以上可用60件,九品官以上可用40件。洛陽是唐代都城,王公貴族、大小官吏墓甚多,出土的唐三彩陪葬品難以勝計,這些文物制作精良,既保留了秦漢的寫實,又有盛唐時期的浪漫色彩,均是傳世之精品。
唐三彩的人物俑造型優美瀟灑,形象傳神生動。
唐三彩的代表性作品是動物俑的馬和駱駝。三彩馬造型豐富,形態逼真。從群馬神態上看:或長嘶、或狂奔,或覓食、漫步,各種情狀活靈活現。唐三彩馬的造型特點是形體高大,大蹄細腕,雄健有力,目光炯炯傳神。河南洛陽曾出土一尊以深藍色為底色的三彩鞍馬,遍體深藍色,襯托片片白斑,深棕色鞍轡飾物,配綠色障泥,四蹄佇立,上角微張,雙目獰睜,欲嘶非嘶,體現了唐代雕燒藝人的高超技藝。
唐三彩在釉彩、造型、裝飾及燒制等方面工藝獨特,吸收了雕塑,繪畫、石刻等藝術的優點,并廣泛采用印花、刻畫、堆貼等裝飾圖案,形成了新的陶瓷品種,創立了唐代陶藝的風格,被譽為東方藝海的明珠。但遺憾的是,唐代以后,唐三彩工藝逐漸失傳。直到20世紀初,在修建隴海鐵路時,挖掘出一批古墓,從中發現大量唐三彩器物,才引起考古學家重視,也引起海內外收藏家的青睞。當時,洛陽一些以修補出土唐三彩為業的藝人雖然也轉為仿制唐三彩,但并不成功。
解放以后,唐三彩真正得到發展,到1958年,洛陽的唐三彩生產已形成一定規模。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唐三彩這一傳統工藝發展迅速,洛陽周邊地區唐三彩生產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且在釉色和質量上有很大提高,目前產品已有300多個品種,從業職工已達3000多人。“九都牌”和“洛陽牌”唐三彩先后打入國際市場。“九都牌”唐三彩1983年獲國家金牌獎,暢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