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注意到這次入選的國家級“非遺”項目中,數洛陽牡丹花會的年紀最小。
她的入選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第一,洛陽牡丹花會是改革開放的產物。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相比,她的時代標記最明顯,生命體征最鮮活,從1983年舉辦首屆洛陽牡丹花會以來,她滿打滿算也只有26歲。而和她同時步入國家級“非遺”行列的唐三彩至少有1000多年歷史了,其他項目也有數百年或近百年歷史。洛陽牡丹花會能以26歲花季年齡,來PK那些從歷史深處走出來的文化老兵,并且一舉成功,這說明她雖然年輕卻已具備恒久魅力。
第二,我市這次入選的幾個“非遺”項目中,唯有洛陽牡丹花會是以節會形式出現的大型活動,她在傳承自己的文化元素時,沒有這樣那樣的門規和條條框框的限制,她是向世界公開并向公眾透明的一種文化傳播,這種方式使她可以敞開胸襟去擁抱世界,而不像有些“非遺”項目那樣在傳承上有著極強的私密性。她的入選表明“現在進行時”的文化項目照樣可以申報成功!這對我市今后“申遺”是個很好的啟迪,她使我們懂得:只要項目好并具有連貫性和獨特性,就都可走進國家級“非遺”的大門。
第三,這次能以節會形式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的實屬鳳毛麟角,多年前全國各地井噴式涌現的許多節會如今大都銷聲匿跡,而洛陽牡丹花會卻連續舉辦了26屆,并且越辦越出新,越辦越有活力。這次入選,是國家從文化角度對洛陽市舉辦牡丹花會的充分肯定,是贈給洛陽人民的一枚文化獎章,這比物質獎勵更重要,比做花會廣告更有號召力。
一種文化一旦有了特定符號,也便成了招牌和遺產,會更有利于流布與傳播——洛陽牡丹花會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從此她不僅是洛陽市的文化名片,也成了國家的文化名片,這對我們今后舉辦牡丹花會將大有裨益,對洛陽改革開放將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