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雜糧姓氏是最貼近生活的一類姓氏。人們以五谷雜糧為姓,說明了對農業的重視。
到底什么是五谷?古人說法并不一致。一說指黍、稷、菽、麥、稻,另一說指麻、黍、稷、麥、豆。古人曾把大麻子當食物,所以麻也歸于糧食類,但后來麻主要用來織布,不再列為糧食類。如今,“五谷”泛指各種主糧,或稱為五谷雜糧。
五谷雜糧姓氏是最貼近生活的一類姓氏。這里重點介紹麻、稷、麥、豆、粟姓,因為這些姓氏我市都有。
日前,我想了解一下人們對五谷姓氏知道多少。當問及此類姓氏中的名人時,50歲以上的人張口便說:粟裕、麥賢得、谷牧——粟裕是我軍杰出軍事家,大將軍銜;麥賢得是1965年“八六”海戰中我海軍戰斗英雄;谷牧是我國經濟建設戰線杰出領導人,曾任國務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等職,大家也都很熟悉。
但問80后或者90后,他們基本上都答不上來。其中一男生說:“麥當娜,她肯定姓麥!”我聽了哭笑不得。
其實麥姓人口很少,宋代《百家姓》里找不到該姓。麥姓來源也很復雜,最早出自齊國。春秋戰國時期,麥丘老人為齊桓公祝壽,從而得“麥丘”為封地,其后裔先以“麥丘”為姓,后又去掉“丘”字,以“麥”為姓。此外,隋朝何饒豐(號鐵杖)屢立戰功,皇上問他愿任何職,他答:“愿能日食斗麥足矣!”皇上遂賜他姓麥,他的子孫都姓麥。《洛陽市志》第2卷628頁顯示我市有麥姓人口。
中國自古是農業大國,古人提出“民以食為天”,而“食”主要是指五谷雜糧。五谷雜糧雖然平常,但在中國享有崇高地位,人們以五谷雜糧為姓,顯示了對農業和稼穡的重視。在我市,我遇到過姓麻、姓谷的人,他們都為自己的姓氏而自豪。
宜陽縣、洛寧縣、偃師市均有谷姓。其中,偃師有谷姓1000多人,主要分布在龐村鎮窯溝村。這個村有谷姓800多人,分為兩大支,是從山西洪洞縣遷入的。另外龐村鎮西龐村也有谷姓50多人。
麻姓分布較廣,族源復雜,河北、山西、廣東、廣西、云南、浙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蒙古族、苗族、回族、壯族、土族、傈僳族、錫伯族都有此姓。麻姓來源較多:第一,春秋時期,有一楚國大夫姓熊,被封于麻(今湖北麻城),他的子孫姓麻。第二,春秋時期,齊國有大夫麻嬰,他的子孫以其名字中的“麻”為姓。第三,出自漢、唐時期朝鮮半島百濟國都邑固麻,邑人中有以邑名為姓者。第四,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時期降麻官,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第五,源于回族、壯族、蒙古族,他們漢化后改姓麻。在陜西和豫西地區,民國人物麻振武比較有名,此人綽號“麻老九”,陜西商州人,行伍出身,原是陜西靖國軍第一路郭堅的部下,后投靠鎮嵩軍首領劉鎮華,駐扎陜西大荔縣一帶,成為劉在陜西的走卒,盤踞稱雄,震懾地方,當地婦孺一聽他的名字便感到害怕。
關于稷姓,明代《萬姓統譜》記載,這是一個較罕見姓氏,今北京和山西太原、運城等地有較多稷姓。其來源有多種,可以確定的是,其中有人是后稷的后代。《洛陽市志》第2卷628頁顯示我市有稷姓人口。
粟姓看上去很像少數民族姓氏,少數民族中也確有粟姓。粟姓出自最古老姓氏之一的粟陸氏,是伏羲的后人。粟姓也是明朝從山西洪洞縣遷出的姓氏之一,分布于今河南、山東、河北、陜西、安徽等地。如果是河南的粟姓,很可能來自洪洞縣。譬如偃師佃莊鎮東大郊的粟姓人家,共有20多戶,八九十人,就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城關鎮老城北關的粟姓也是明初從山西遷來的,當時他們兄弟二人都遷往外地,哥哥遷往山東,弟弟來到偃師。又傳一代后,長門去了南陽,次門留在北關,目前已傳至二十二代。此外,侗族中有粟姓,滿族中也有粟姓。粟裕大將就是侗族人。
豆姓第一個淵源是出于姬姓。古代有泰豆氏,善于馭馬駕車,周穆王時期,有個駕車能手造父,而他的駕馭本領就是從泰豆氏那里學來的。泰豆氏的后代都姓豆。另外,北魏時期,孝文帝來洛陽后,強迫鮮卑族漢化,其中鮮卑族慕容部的豆盧氏、拓跋部的紇豆陵氏、吐谷渾部的赤小豆氏,均在漢化改革過程中改成豆氏或莫氏。偃師市有豆姓14人。(洛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孫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