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姓氏起源,大多已經無考。至于古人為啥要用數字作為姓氏,大概是圖省事,寫起來簡單,也便于使用。
早在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我市就發現了三、五、十、千這些數字姓氏,此后歷次人口普查中,又發現了一、二、六、拾(不同于“十”)、百、兆、億等姓氏。其中有的數字姓氏,人數還真不少,譬如僅偃師市就有“百”姓180多戶800多人。
古人很關注數字姓氏。明代馮夢龍在他的《古今譚概》中,講了這樣一個笑話:山南縣縣令的夫人姓伍,很霸道。一日,伍夫人與丈夫下屬的妻子會面。她問:“貴姓?”那女子回答:“免貴,姓陸。”伍夫人聽了不高興,心想:我男人的官比你男人的官大,我才姓“伍”,你倒姓“陸”,想壓我一頭呀?回來后,她對縣令說:“我才姓‘伍’,你下屬的妻子卻姓‘陸’,若再問幾個女子,說不定還有姓‘八’、姓‘九’的呢!氣死我了!”
其實,這位驕橫的縣令夫人倒是說對了,數字姓氏包括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兆,這些都是姓氏,且都有相應的名人來佐證。譬如:零混,明代成化年間舉人;一君豪,1928年生,上海人,當代著名書畫家;二從直,唐玄宗時一個中尉,后來還做了大官;三庸道,應州人,明正統年間任祁門縣丞;四全,臨汾人,行伍出身,清乾隆二十二年任孟縣千總;五就簡,宋代任桂陽郡幕僚;六安人,清乾隆五十四年舉人,后任高郵縣學正;七春貴,瑞安人,康熙三十九年任瑞安副將;八天培,明代任新喻縣主簿;九焯,明洪武年間任江西德興知縣……
除以上這些簡寫數字,還有大寫數字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百、千、萬、億、兆,也都是姓氏。有人會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與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是不是一個姓的兩種寫法呢?
關于這個問題,專家看法不一,至今沒有定論。他們只是說“五”姓其實就是“伍”姓,因避禍而改成了“五”;“六”源自“陸”;“七”源自“柒”。除這幾個姓氏外,其余的尚待考證。
大寫數字姓氏中也有大名人。譬如伍姓,就有楚國大夫伍子胥(伍員)、東漢末年忠臣伍孚以及我們當代人熟悉的伍修權等。譬如陸姓,就有陸賈,西漢著名政治家、辭賦家;陸機、陸云,西晉文學家;陸績,三國時期天文學家;陸羽,唐朝著名茶道專家;陸游,南宋著名詩人等。
百、千、萬這幾個姓氏也都有名人。其中百里奚(一說“百里”為姓,“奚”為名)名氣最大,他小時候家貧,后來出游諸國,至齊國,遭棄用,又至周,仍不為用,后歸虞國,官為大夫,以佐君主。后來虞國被晉國所滅,百里奚在晉國被奴役,后逢秦穆公向晉國求親,百里奚被作為隨嫁品送往秦國。他中途逃走,來到楚國,但都未能得到重用。后來秦穆公招賢,用5張羊皮換回了百里奚,這才發現他果然有才,封其為上大夫。百里奚感恩,力扶秦國,使秦國成為當時舉足輕重的霸主。
我市姓百的人有聚居地,其中李村鎮武家屯有170多戶700多人,諸葛鎮譚翟村有四五戶二三十人。這兩個地方過去都屬于偃師市,現在已歸屬洛陽伊洛工業園區了。
我市也有姓千的。千姓第一個來源,出自春秋時期魯國的閔損。閔損字子騫,是孔子的弟子,名列七十二賢士之一。在他年幼時,母親去逝,后娘來了,待他很差,冬天只讓他穿很薄的衣服,衣服里填充的不是棉花,而是蘆花,一點兒也不保暖,后娘的兩個親生兒子卻穿棉衣。閔損的父親知道后 很生氣,要趕走那個女人,閔損卻對父親說:“母在,只我一人受寒;母不在,三個孩子都要受凍!”后娘因此得以留下。她知道后非常感動,從此善待閔損。 后來,人們奉閔損為騫王,其孫子就以祖父的字為姓氏,稱騫氏。1954年文字簡化,騫姓登記時被簡化改為“千”,遂有了千姓。
此姓還有另外兩個淵源,在此略去不述。
萬姓雖少,卻不稀奇,大家平時就能遇到。如作家曹禺(筆名)的真實姓名就是萬家寶。
數字姓氏大部分已經無考,至于古人為啥要用數字作為姓氏,大概是圖省事,寫起來簡單,也便于使用吧。(洛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孫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