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說方位姓氏,計有東、西、南、北、上、下、左、右、前、后、高、低等,連帶再說說別姓。
9日,偃師市佃莊鎮的一位讀者打來電話,說他姓別。他覺得這姓很少,因為他外出打工3年,連一個別姓也沒遇到。我覺得詫異,就問他:“你聽說過別廷芳嗎?”他說:“沒有。”我笑了:“這說明你不留意自家姓氏中的名人。”他說:“但我留意別的姓呀,我們這里有姓南的,你來寫寫吧!”
他提到的南姓,是方位姓氏系列中的一個。本篇主要是說方位姓氏的,但這位讀者是《洛陽晚報》的忠實讀者,且參與了這次的《稀少姓氏總動員》,所以我要特意介紹一下他的姓氏——別姓。
據專家考證,別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能列入百家姓前100位。古書《姓氏考略》上記載,古時有個人叫別成子,是別姓的先祖,他的后代以別為姓氏,世代相傳,形成了今天的別姓。
別姓很別致,故事也多。有個笑話說,一個姓別的患者到醫院看病,醫生問:“性別?”他非常驚訝,說:“醫生,你真神啊!還沒問就知道我姓別!”別姓中的名人很多,遠的不說,就說別廷芳吧。他1883年出生,1940年去世,南陽人,是宛西自治首領,歷任內鄉縣民團第二團團長、宛屬十三縣聯防司令、河南省第六區抗戰自衛團司令等職,是非常復雜的人物,屠殺過共產黨人,但抗戰時期積極抗日,并擁護共產黨的抗日主張。
方位姓氏包括:東、西、南、北、上、下、左、右、前、后、高、低。
東姓起源于遠古時期,是奇姓,在偃師市緱氏鎮發現1人,我省沈丘縣有聚居地。東姓有三大來源:第一,舜的七友之一“東不訾”,其后代中有姓東的;第二,伏羲的后代中有改姓東的;第三,復姓東宮、東郭、東門、東野、東田、東陵、東蒙、東萊、東邱、東鄉、東里、東關、東閭諸姓中,均有改姓東的。
西姓很少,但在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時,我市就發現有西姓。這個姓約占全國人口的0.0015%。廣東、遼寧兩省的西姓較多,約占全國西姓人口的70%。其來源有三個:第一,來自古西國,以國名為氏;第二,出自西門姓,西門豹的后代中有改為西姓的;第三,出自張姓,因為避禍,改為西姓。
南姓來源較為復雜。第一,夏禹的后代中有以南為姓的;第二,商王盤庚的妃子姜氏生了一個兒子,名南赤龍,其后代就以南為姓;第三,春秋時衛靈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其后代就以南為姓。此外,還有來源于少數民族的南姓等。
南姓分布很廣,河南尤其多,約占全國漢族南姓人口的75%。我上大學時,同寢室就有一位同學名叫南中華,來自豫東。一次,我到偃師市佃莊鎮酒務村東新莊采訪,發現這里竟有200多人姓南。后來,我問偃師市姓氏專家王西明,他說南姓在偃師寇店、山化、大口、緱氏、佃莊5個鄉鎮均有分布,共計450多人。
北姓確實稀罕,比較少見。相傳黃帝與蚩尤大戰,蚩尤戰敗,黃帝就把蚩尤部落遷至北地,其后裔便以北為姓,稱北氏。這種說法明顯不科學,故不展開說了。目前,北姓人家的小孩起名,叫“北京”的最多,“北方”次之。
方位姓氏中,上姓的意象非常好,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或有一種高升的含義。但《姓苑》中偏偏說:“上之登,為邢公御。”意思是說,上之登這個人為邢公駕車,地位不高,屬于“下層勞動人民”。上姓歷史名人的官職也不高:元代有上御,只當過判官;明代有上志,陜西人,中過進士。上姓人數少,分布卻較廣,廣東、江西、湖北、山西、陜西都有。除漢族外,土家族中也有人姓上。據調查,偃師市區有9人姓上,首陽山鎮有3人姓上。
姓下的人就更少了。有姓下的人開玩笑說,這個姓取名字比較麻煩,在姓后面放任何一個字,連在一起念都得下來,都得“下馬”!其實我看也未必,若是男孩子取名“下南洋”,就頗有開拓精神。這個姓在陜西、河南、云南都有。
左姓、右姓出現得很早。《左傳》上說,齊國公族中有左、右公子,后來都變成了姓氏。東漢有左雄,是大學者;宋代有左慶延,17歲就中進士,秦檜想把女兒嫁給他,他拒絕了,10年沒能升官;明代有大將左良玉,還有正直大臣左光斗;清代有重臣左宗棠。我們熟悉的左權同志犧牲在抗日戰場上,是八路軍在抗戰中殉國的最高指揮員。
還有先秦人物左丘明。《史記》里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但也有人說他的姓是復姓。左姓在我市有聚居地,偃師市高龍鎮左村現有左姓人家近200戶,700余人都姓左。
右姓的名人中,漢代有右公弼,宋代有右家祥。
前、后、高、低這四姓當中,除了前姓,其余三姓我市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