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朝古都與偃師鮑氏
2015/3/25 17:20:2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 ——《史記》
“偃師,古帝嚳之墟……峙流形勝,天造地設,人物產育,迥出特拔,亦中州之甲邑也。”——《偃師縣志》
“鮑姓是中國的一個重要姓氏……鮑姓在偃師居第50位,共有680戶3159人”。“在當代和歷史過程中,偃師鮑姓出現了諸多名人”。——《偃師姓氏源流》
偃師位于河南省西部,東鄰鞏義市,西接洛陽市和孟津縣,南倚嵩山與登封、伊川接壤,北隔黃河同孟州市相望,為河南省改革、開放、發展特別試點縣(市)、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
偃師歷史悠久,淵源流長。古人認為這里居天下之中(即中國),天地之所合,四時之所交,風雨之所會,陰陽之所和,河山拱戴,天成帝居,是一塊風水寶地。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這里就有華夏先民勞作生息的足跡。公元前22世紀,五帝之一的帝嚳高辛氏在毫地(今偃師高莊村)建都;之后,夏王朝建都斟(今偃師二里頭村);商湯滅夏后,定都偃師尸鄉溝,史稱“西毫”。公元前11世紀,“武王伐紂,回師息戎,遂名偃師”。周公在市西建成周城,平王東遷時作為陪都;敬王以后,成周城作為都城202年。周末建縣,向為畿沖要地。以后,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的帝王,相繼建都于此,故偃師享有“七朝古都”的美譽。
偃師鐘靈毓秀,許多名賢在這里成就了永世不泯的功勛。史學家班固在此撰成《漢書》,創我國斷代史著述之先例;科學家張衡在此發明了候風儀、地動儀,領自然科學之風騷;蔡倫在此發明造紙術,馬鈞在此發明指南車,功高百代,澤被全球;“建安七子”在此歌吟詠懷,開一代詩風;司馬光在此潛心著述,寫出傳世之作《資治通鑒》。中國歷史的浩空,有偃師籍的眾多明星在閃爍,東漢太尉龐參,蜀漢尚書令谷正,唐朝司刑卿徐有功,詩人宰相武元衡,偉大的佛學家、旅行家、翻譯家唐僧玄奘,宋代三次拜相的呂蒙正,元代監察御史程思廉,清代史志學者武億等,他們或政績卓著,名垂青史,或學有所長,稱譽后世,都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偃師人文薈萃,古跡眾多。境內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4處。
夏都二里頭斟遺址,開中國古代都城營建制度的先河,被史學權威命名為“二里頭文化”,作為夏文化的代表;2004年8月,在二里頭文化早期貴族墓中發現出土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全長逾70厘米,由2000余片形狀各異的細小綠松石片粘嵌而成,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體量之大,在中國早期龍形象文化中十分罕見,有“中國龍”的美譽;尸鄉溝商城遺址,建筑布局嚴格對稱,宮殿基址清晰可見,在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被確定為夏商王朝分界的界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1993年世界17大發現之一。全國最早的國立大學——東漢太學遺址,全國最早的天文臺——東漢靈臺遺址,全國第一座石拱橋——旅人橋等三個全國之最,在偃師境內滄桑千年,輝古耀今。東漢皇陵、西晉皇陵、曹魏皇陵、唐太子李弘恭陵等四大陵區,隱現于南坡北嶺。詩圣杜甫定居13年的“陸渾山莊”,圣跡歷歷,古韻悠悠;唐代高僧玄奘故里,修竹茂林,流水潺潺。此處還有眾多的名人碑碣和游覽勝地。漫漫偃師大地,到處蕩漾著古代文化的奇風異韻,輝映著中華文明的奇光異彩。史學界稱說:“百年歷史看上海,千年歷史看北京,三千年歷史看西安,五千年歷史看洛陽”,而洛陽五千年歷史的主要部分就在偃師。目前,偃師全市以玄奘故里為中心的4條旅游線路上的41個景點,已聯成網絡,全部對外開放。
偃師環境優越宜人,資源豐富。農業生產一向發達,盛產小麥、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等多種作物,尤以小麥最負盛名,是河南省小麥主要產區,50年代末,被譽為“河南省小麥紅旗縣”。20世紀六七十年代,偃師岳灘鄉的小麥栽培經驗,曾聞名全國;小麥育種,聞名遐邇,為我國小麥生產做出了貢獻。
偃師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實力不斷躍上新的臺階。改革開放以來,偃師人民融燦爛的古代文化和市場經濟意識于一體,銳意改革,奮發進取,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引人注目的成就。1992年偃師被確定為河南省改革、開放、發展特別試點市之后,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奮力拼搏,全速推進工業化進程,經濟發展躍上了新的臺階,呈現出千帆競發的強勁勢頭。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實現188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913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337元,在第五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偃師再次躋身全國百強縣(市)行列,位居第73位;在全國中部地區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評價中位居第3位。 偃師科教文衛事業發達,譽滿中原。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市)、全國科技進步示范縣(市),全國文物保護工作先進縣(市)。偃師高中為河南省重點高中。近年來,偃師每年為各級各類高等院校輸送新生都在千人以上,2005年,全市高考本科上線人數l780人,是“河南省教育先進縣”。這里還是世界乒乓球冠軍黃亮和新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的故鄉,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蓬勃開展,歷年來為國家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是“全國體育先進縣”。
河南偃師鮑氏族人就聚居在這塊風水寶地上。
偃師鮑氏族人的聚居地南蔡莊明清以來即為偃師西部重鎮。它北倚邙山,南向洛河,地勢平坦,東西開闊,東距偃師市區7公里,西距天下名剎白馬寺13公里。詩圣杜甫墓、秦相呂不韋冢在其東,漢魏洛陽古城、北魏永寧寺塔在其西,滾滾洛水在其南,西晉皇陵、曹魏皇陵在其北,隴海鐵路、310國道在村北穿境而過,交通條件十分優越便利。
傳說南蔡莊最早的名字叫祭莊。因西晉皇陵峻陽陵位于南蔡莊村北邙山之陽,這里于是就成為皇親國威,朝廷大臣前來致祭的必經之地,他們每次來時,都要先在此休息進膳,然后再登山祭陵。久而久之,這里便形成了村落,因義起名,名曰“祭莊”。元朝時,南蔡莊已具相當規模,為元王府府邸所在。元末明初,農民戰爭風起云涌,元王被逐,王府被焚,昔日煊赫的元王府遂成為一片廢墟。清朝末期,有村民在村中掘井,曾在元王府后花園遺址挖出花盆、古磚等物。王府墻角至今猶存南蔡莊村西門內,成為歷史的一種見證。
元末戰亂頻仍,中原一帶赤地千里,渺無人煙。南蔡莊遂成一片廢墟。鮑氏遷來以前,這里僅有幾戶姓顧的居民居住,他們是戰亂中的幸存者,但在戰爭中已一貧如洗。幾間簡易的棚子在成為他們居室的同時,也成為東西過往行人的客舍。行人路過這里時,多在此歇腳,所以此地又稱為顧家窩鋪。洪洞遷民之后,中原地區經濟逐漸恢復,社會趨向安定,經過遷補的南蔡莊村人口發展很快,經濟狀況不斷好轉,加上又地處東西交通要道的有利條件,商業興起,經濟一步步走向繁榮,這里逐漸成為偃師西部地區的繁華集鎮,人們重起村名為古龍鎮。迨至清初,堪輿之風興盛,人們以南蔡莊村居邙山南出兩水之間如神龜探源狀,又以龜蔡同意,旋在原祭莊之“祭”字之上加“草”字頭,改古龍鎮為蔡莊。為避免村名與邙嶺東、西兩個蔡莊混淆,定名南蔡莊。咸豐年間,清政府為防阻捻軍進攻,飭令各鄉村廣修堡寨,南蔡莊村的堡寨建成之后起名為保定寨,村仍稱南蔡莊,沿用至今。
南蔡莊村是河南偃師鮑氏的肇基之地,凡偃師鮑姓皆源于南蔡莊村。南蔡莊村當今共有50姓5246人,鮑姓人口約占全村總人口的54%。雖然就全國而言,鮑姓人口僅占漢族總人口的0.06%(見《中華姓氏大辭典》)。但在偃師,鮑姓卻相對集中,要大大高于這個水平。據2003年統計,偃師當今共有各種姓氏531姓,鮑姓在偃師姓氏排列中居第50位,共3159人,占偃師總人口的0.38%。其中,南蔡莊村有鮑姓人口2854人,占全市鮑姓人口的90%以上;市區有鮑姓人口227人,占全市鮑姓人口的7.2%;其他鮑姓族人分別散居于城關,李村、翟鎮、佃莊等鎮,但為數較少(見《偃師姓氏源流》)。
南蔡莊鮑氏雖然同宗同源,卻不完全同支,依據在村中居住地域的不同,共分為四支,分別稱北鮑、東鮑、西鮑、南鮑。北鮑現已傳至23代計1405人,東鮑已傳至24代計1002人,西鮑傳至17代375人,南鮑傳至8代72人。
據村人歷代口頭傳說,北鮑與東鮑為同宗同支。原籍都是山西潞安府長子縣鮑店鎮(今山西長治市長子縣鮑店鎮)人,明初遷偃,為西漢司隸校尉鮑宣公后裔。該支初遷偃師南蔡莊時為兄弟三人,后分別繁衍發展為三個新的分支。老大發展為北鮑一支,老二發展為東鮑一支,老三入偃后不久又他遷外地,去向遂不可考。康熙五十六年,北鮑建祠時,因先祖名諱失傳,謚本門始祖曰創業公,二世祖曰善繼、善述公。東鮑遷偃后,至八代方成繁衍,茲后建祠,該支始祖曰始意公,二世祖曰至鋼、至鑒公。傳說北鮑始祖入偃之后,日久思鄉,遂返回山西長子縣老家探親,最后終老長子,沒有再回偃師。東鮑、北鮑據傳系叔侄立祖,故論世同一世,北鮑低一代,多年來輩份不亂。北鮑建祠之后,至乾隆五十五年,因戶大人多,祠堂昭穆難容,該支長四門另建立小祠堂一處。此后,該支二門、長二門也分別建立新的祠堂,故北鮑一支先后建有四個祠堂,北鮑族人稱他們最早建立的祠堂為本分支的老祠堂。而東鮑一支建祠之后沒有再分建新的祠堂。村人稱東鮑分支所建祠堂為東祠堂,北鮑分支所建祠堂為老祠堂。西鮑族人因居住在南蔡莊村西部,故曰西鮑。遷偃時間、原因不詳,碑記、家譜對此均無記載,建有祠堂,據多方考證為明朝末年遷來偃師,始祖世基、世業公。西鮑所建祠堂稱西祠堂。
南鮑族人因居住在南蔡莊南街,故日南鮑。南鮑一支過去沒有祠堂和家譜,但存有世系。遷偃時間約在清嘉慶年間,始祖繼先公。
四鮑三大祠堂(老祠堂、東祠堂、西祠堂)共同組成今天的偃師南蔡莊鮑氏。
偃師南蔡莊鮑氏居偃600年來,主要在南蔡莊繁衍生息,他們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一代又一代地辛勤耕耘,創造著自己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逐漸形成了今日的規模。南蔡莊遂成為河南省鮑氏最大的聚居地之一。但歷史上由于偃師長期為中原逐鹿之地,王朝更迭,戰亂頻仍,兵連禍結,加上水、旱、蝗災不斷,給當地居民的生存和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和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南蔡莊鮑氏族人一部分在危難中堅守故土,等待轉機;一部分則輾轉他鄉,播遷各地。
據南蔡莊東祠《鮑氏家譜》記載:東鮑宗支在十一代時曾有先磨、先周二公遷居河南省葉縣首巾店,先松公遷居舞陽縣北舞渡鎮,其他有遷居登封縣、宜陽縣及開封縣東南沙崗等地者。至十四代時,又有文剛、文育公二人遷居洛南山,文龍公遷居洛陽,文牛公遷居嵩縣等地。
南蔡莊老祠《鮑氏家譜》記載:北鮑宗支遷往外地的有:八代宗曉公遷居登封縣大冶鄉垌頭村,十一代繼齊公遷居寶豐縣,十六代穩柱公遷居山西潞城縣安陽村,十五代正興公遷孟津縣上屯村,十五代柱子公遷澠池縣杜溝村等地。
建國前后,南蔡莊鮑氏族人因各種原因他遷的更多,如在日本、臺灣、北京、陜西、青海、甘肅、寧夏、新疆、云南、湖北、湖南等國內外不少地方都能找到偃師鮑氏族人的蹤跡。 這些外遷的鮑氏族人,在各地繁衍生息,枝繁葉茂,漸成新支。尤其年代久遠者更是如此,如宜陽縣蓮莊鄉鮑窯村鮑氏今已傳至15代540余人,汝陽縣蔡店鄉鮑村鮑氏傳至16代1110多人,嵩縣城關鎮朱村鮑氏雖無字輩可憑,然已有族眾380余人,其他如登封縣大冶鄉垌頭村有鮑姓族眾200余人,杞縣劉店鎮小鮑村有鮑氏族眾150人,襄城縣十里鋪鄉鮑坡村有鮑氏族眾300余人,等等。這些外遷的鮑氏族人經過數十代人的艱苦奮斗,已在新的地方落地生根,融入到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之中,成為當地居民的一部分,有的甚至成為當地的望族。 雖然遷往他鄉的南蔡莊鮑氏族人在各地已另發新枝,但他們時刻以故鄉為念,不忘故土,不忘祖根,經常不斷地到偃師尋根問祖。民國初年,曾有外遷他鄉的鮑氏族人來偃師南蔡莊接續家譜,溝通聯系;登封大冶鄉垌頭村的鮑氏族人至今每年還要派代表到偃師南蔡莊上老墳祭祖。1942年秋,日軍侵入黃河北岸,時局混亂,形勢十分緊張。偃師南蔡莊村鮑氏東祠十九代孫鮑養玉率部駐防鞏縣裴峪黃河渡口,防備日軍南侵。一天,巧遇做生意的宜陽縣韓城鎮一鮑姓同宗路過此地,交談中知其為南蔡莊鮑氏外遷宗親,為確保其人身安全,鮑養玉當即指派兩名尉官武裝將其護送出境直達安全地帶。此事在偃師南蔡莊鮑氏和宜陽韓城鎮鮑氏族人中曾一度傳為佳話。鮑氏宗親情濃于水,血脈相連,由此可見一斑。
歷經明清兩朝的艱苦創業,偃師南蔡莊鮑氏至清朝中期逐漸開始顯達,清末民初已成偃師望族。尤其是東鮑風翥公一支,經過數代人的奮斗和努力,家業宏大,資產雄厚,人材輩出,與蕭、王、李三家并稱為偃師首富。其他鮑氏宗支家庭殷富者也不在少數,南蔡莊鮑氏遂成為偃師最有聲望的家族之一。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鮑氏族人對文化的重視程度也日益俱增,設私塾,辦學堂,大力培養人才。自清朝康乾以后,鮑氏家族人物漸盛,庠生、舉人已不乏人,信步南蔡莊街頭,功德匾額隨處可見,大夫第的大紅燈籠高高懸掛。南蔡莊鮑氏大非昔日可比。清朝中后期,南蔡莊鮑氏在偃師學界較有名望的有鮑懷仁、鮑知檢、鮑重光、鮑士箴、鮑遇章、鮑安國,在政界較有聲望的有鮑奎壁、鮑啟俊、鮑啟泰,在軍界較有聲望的有鮑文魁、鮑清一、鮑奎伍。鮑懷仁、鮑知檢、鮑重光、鮑遇章以教育名重鄉里;鮑安國是清末河南省著名書法家;鮑奎壁曾任修職郎、云騎尉,為偃師政界名流;鮑士箴參御狀誅十二省巡檢使、國戚盛保,聲振河洛;鮑文魁武藝超群,技精同行;鮑清一封中憲大夫、任偃師團練總長,主持地方防務;鮑奎伍任河南府北鎮十二標千總,負責巡守洛陽、偃師、鞏縣一帶地方,為軍中名將;鮑啟俊武授外委,在河南府北鎮供職,加運同銜、封中憲大夫,返里后為偃師地方著名士紳;鮑啟泰曾任山東鹽大使,封奉正大夫,政聲卓著。
民國開元之后,南蔡莊鮑氏較有影響的人物有鮑啟燦、鮑麟祥等人。鮑麟祥曾在偃師倡議辛亥革命,舉行農民暴動,后為鎮嵩軍馬水旺部師爺,在偃師有較大影響。鮑啟燦為著名社會活動家,曾任孫中山總統府參議,與孫中山先生及北洋政府總統曹錕都有交往,河南督軍趙倜、奉系張作霖、山東張宗昌及孫殿英、孫蔚如,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等均為其至交。曾動員并協助樊仲秀率領河南部隊幫助平息過陳炯明叛亂。北伐戰爭中,被孫中山先生任命為“和國員”,受命游說于張作霖、張宗昌、孫殿英等各大地方勢力派之間,縱橫捭闔,舉重若輕,為打敗北洋軍閥吳佩孚,促成北伐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是偃師鮑氏人物中的代表人物。
建國前后,偃師鮑氏著名人物有鮑群輩、鮑化南、鮑資琛、鮑銀堂、鮑福安等。鮑群輩、鮑化南、鮑資琛三人均于1938年前后赴延安參加革命。鮑群輩曾與原國家公安部部長凌云、原總參作戰部部長雷英夫、原河南省委書記趙文甫等一道工作,出生入死,戰友情深,解放后在鄭州鐵路局工作。鮑化南抗日戰爭時期在八路軍野戰政治部工作,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主任羅瑞卿秘書,隨同羅瑞卿同志率領的八路軍野戰政治部,轉戰于太行山上,期間幾履險境。1951年率部參加康藏公路工程修建,裹狂風、臥冰雪,艱苦備至,修通了翻越二郎山到達西藏拉薩的康藏公路,保證了大軍的順利入藏。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一度風靡全國的歌曲《歌唱二郎山》,歌頌的就是鮑化南所帶領部隊的英雄事跡。鮑化南后在南京解放軍第一工程兵學院任職,曾在總參領導下,參與組織和從事過《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的編撰工作。鮑資琛抗日戰爭時期在新四軍工作,解放戰爭中轉人地方,文化大革命前任北京市稅務局局長。鮑銀堂為我國著名化工專家,西北大學博士生導師。鮑福安為鐵道部隧道工程專家,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如今,年輕一代的偃師鮑氏子弟中更是人才濟濟,多有后起之秀,涌現出了如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副州長鮑廣途等一批優秀人才。他們繼承先輩遺風,頑強拼搏,好學向上,勤奮不怠,奮發有為,分別戰斗和工作在全國各地和各條戰線上,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貢獻力量。同時,也為偃師鮑氏的今日輝煌續寫著新的篇章。鮑典章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偃師網(201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