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在老洛陽飲食文化博物館見到西漢灶臺(冥器)時驚詫不已,兩千多年前的古人,使用的灶臺竟跟現在農村人使用的沒什么區別:也是長方形的雙灶臺,不高不低,既符合力學原理,又符合美學原理,左邊炒菜,右邊燉湯,能大大提高做飯效率;調料整齊地放在鍋邊,方便隨手取用。
這情景就跟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感嘆的那樣:我見到的漢代玉杯,比現在的杯子還精致,簡直懷疑自個兒白活了。
你的想象力若再豐富一點兒,似乎就能看到一名穿著漢服的女子正圍著鍋臺忙碌……熱氣升騰,飯菜噴香;丈夫種田歸來,小兒笑,黃狗叫,一家人親親熱熱地吃飯、慢聊。
給他們換身衣服,又與現代人何異?哦,或許是有差異的,現代人,尤其是都市里的現代人,不見得每天都和家人聚在一起吃飯,常有女人等不到丈夫按時回家吃飯,女人怨,男人嫌,現代人的鍋臺常常是冷的。
人們發明了電視機、洗衣機、空調、汽車、飛機,甚至去宇宙遨游,試圖改造世界,努力讓自己生活得更舒適些。
客觀地講,社會的確進步了,我們的生活的確舒適了。杜甫那個時代“路有凍死骨”, 大詩人還得擔心“茅屋為秋風所破”,多凄慘!我們的混凝土房子風刮不倒,雨淋不著,不地震就成,只要肯干活,填飽肚子是沒有問題的。
但只是吃飽了不餓就成嗎?民以食為天固然不假,但飽暖思淫欲也是真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因而無比痛苦更不是蒙人的。
你看看歷史記載吧,同樣的爾虞我詐,同樣的兵戈鐵馬,同樣的男歡女愛,同樣的飲酒作樂,同樣的飄忽與沉重……幾乎都有古今相宜的對照。
歷史是不斷循環的,而且十分相似。古人心靈的豐富、復雜,并不比現代人少一分;困擾現代人的心理問題,倒是比古人多了不少。
有人說讀史使人明智,前人的經驗之談,可教人規避類似錯誤。但是心理問題不解決,失眠癥是好不了的。
千年易過,分秒難挨。再先進、再頂級的廚房設備,都不能平復一個寂寞主婦內心的不安。
數千年前,山頂洞人圍著篝火相依相伴時的愉悅,是否會多過我們集體聚會時的安全感?不好說。但若以一種溫暖的情懷去做飯,去吃飯,去工作,去生活,去愛,去被愛,我們就不必再思考那么多不相干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