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新聞資訊 >> 瀏覽洛陽

洛陽衡山路北魏大墓疑為帝陵 出土拜占庭帝國金幣

2013/10/25 9:06:52 點擊數: 【字體:

 

洛陽衡山路北魏大墓疑為帝陵 出土拜占庭帝國金幣

衡山路北魏大墓墓室記者王亞鴿攝影

洛陽衡山路北魏大墓疑為帝陵 出土拜占庭帝國金幣

衡山路大墓墓道

洛陽衡山路北魏大墓疑為帝陵 出土拜占庭帝國金幣

衡山路北魏大墓出土的拜占庭帝國金幣記者王亞鴿攝影

洛陽衡山路北魏大墓疑為帝陵 出土拜占庭帝國金幣

衡山路北魏大墓出土的陶冊

    國家文物局立項,經數年勘測,“洛陽邙山陵墓群”埋葬著六朝二十四位帝王

    □記者段偉朵文王亞鴿攝影

    閱讀提示|近日,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完成了衡山路北魏大墓的考古發掘工作,根據墓葬形制和規模,推斷這座大墓為帝陵級別,并初步推測其墓主人為北魏節閔帝元恭。

    那么,哪些人物的墓葬可稱為帝陵?如何判斷古墓葬是否為帝陵?自古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說法,作為13朝古都并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邙山陵墓群的洛陽,擁有哪些帝陵?昨日,大河報記者進行采訪。

    發現墓葬出土拜占庭帝國金幣

    衡山路北魏大墓位于澗西區紅山鄉張嶺村東南,據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介紹,這一區域歷史上就是北魏陵區,屬于瀍河以西的“山園之所”。2012年,考古工作人員開始對這座大墓進行考古發掘。

    通過發掘,考古人員初步確定了大墓的形制:是一座斜坡墓道單室磚室壁畫墓,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4部分組成,墓道朝南,墓葬總長約58.9米,其中墓道長39.7米,寬2.9米;墓室長19.2米,寬12米,深8.1米。

    從出土文物看,由于該墓葬在歷史上經歷了多次盜掘,墓葬出土的遺物較少且均已殘損,有陶器、青瓷器、銅器、金幣以及石質建筑構件等,另外還有武士俑、鎮墓獸、牛車等殘塊。其中,出土的類似書卷樣式的陶冊尚未見公開發表過,考古人員推測與其墓葬性質有密切關系;而從出土的阿納斯塔修斯一世(拜占庭帝國時期)金幣來看,其鑄造時間為公元491~518年,表明這座墓葬的年代不會早于北魏遷都洛陽以前。通過對墓室形制、出土瓷器等進行比對,考古人員初步推斷這座墓葬為北魏孝昌年間至北魏末。

    墓主根據形制推斷為北魏帝陵

    那么,這座墓葬的主人是誰?然而,由于目前墓葬內并未發現文字性文物,歷史材料也沒有關于此處有其他北魏帝陵的相關記載,墓主人的身份確定變得比較困難。

    工作人員介紹,從目前考古資料看,北魏時期的墓葬一般遠遠小于這座墓葬,與這座大墓體量相當的,只有帝陵級別的墓葬。且此墓葬位于北魏帝陵區的位置,在其東北方向約7公里處是孝文帝長陵,在其東北方向約4公里處是宣武帝景陵,在其東南方向約2公里處是孝莊帝靜陵,因此,考古人員推斷這極可能是一座北魏帝陵。

    此外,衡山路北魏大墓規模較大,建造時間較長,墓壁還有坍塌后修補的痕跡,應為事先預置,根據節閔帝元恭“葬用王禮”的文獻記載,考古人員初步推測該墓主人為北魏節閔帝元恭。

    據史料記載,元恭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皇帝,廣陵王元羽之子,在被爾朱氏集團擁立為帝以前,裝聾作啞地度過了8年,在位2年。

    盤點洛陽帝王陵

    漢光武帝原陵

    位于孟津縣白鶴鎮鐵謝村,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寢陵,陵園中生長有隋唐古柏1458株,國內少見。2001年作為邙山陵墓群的一部分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是孟津縣獨有的旅游資源。

    漢光武帝生平:名劉秀,公元25年定都洛陽,創建東漢政權,在位33年,舉措得當,吏風廉明,史稱“光武中興”。

    北魏孝文帝長陵

    位于孟津縣朝陽官莊村,地面上至今保留著一大一小兩座封土堆,當地群眾稱之為“大小冢”。2001年作為邙山陵墓群的一部分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魏孝文帝:名拓跋宏,后改姓元,稱元宏,鮮卑族人,在位28年,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在位期間,大力推行漢化政策,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北魏宣武帝景陵

    位于洛陽市北郊,洛陽市古代藝術博物館內,1990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考古專家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1992年景陵布展工作完成并對外開放,展出景陵地宮、出土器物等。

    北魏宣武帝生平:名元恪,孝文帝次子,在位16年,葬于景陵。

    稱謂

    漢代以后帝王墓葬稱為“陵”

    “北芒何壘壘,高陵有四五;借問誰家墳,皆云漢世主。”魏晉文學家張載一首《七哀詩》,感慨東漢王朝滅亡后世道離亂的同時,也指出東漢帝陵位于邙山;“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唐代詩人王建《北邙行》也道出洛陽邙山是古人長眠的風水寶地。作為13朝古都的洛陽,有哪些帝王長眠于此?哪些人物的墓葬才可被稱為陵?

    “我國古代墓葬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各種墓葬名稱也存在著鮮明的等級差別。”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主任趙曉軍博士介紹說,根據主人地位差別,大體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墓,地上不起封土,取其埋葬之義,后來成為庶民百姓墓葬的統稱;第二類是冢、墳、丘、宰,地面建筑有高大的墳冢而得名,是古代對將相士大夫墓葬的稱呼;第三類是山、陵,因地面建筑的封土高大如山陵而得名,東周帝王和秦始皇陵稱之為“山”,漢代以后帝王墓葬則統稱為“陵”;第四類是林,如孔子、關羽的墓葬,取其至尊之義。

    延伸

    洛陽有9個帝陵集中區

    據介紹,洛陽的歷代帝陵主要有9個集中分布區,它們是西郊三山東周陵區、東郊金村東周陵區、東周王城陵區、邙山東漢陵區(北兆域)、偃師萬安山東漢陵區(南兆域)、邙山北魏陵區、偃師首陽山西晉陵區、偃師首陽山曹魏陵區、偃師景山唐代陵區。除了西郊三山東周陵區、東周王城陵區、偃師萬安山東漢陵區、偃師景山唐代陵區之外,其余均位于邙山地區,通常稱為洛陽“邙山陵墓群”。

    2002年5月,國家文物局批準“洛陽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與勘測項目立項,考古人員經過數年勘測,了解到“邙山陵墓群”埋葬著6代24位帝王,包括東周時期的王墓8座,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

    保護

    不主動發掘帝陵

    是文物考古工作基本方針

    “每一座帝陵的確定都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需要考古發掘結合文獻資料,反復論證才能得出結論。”考古人員介紹說,不同時期的帝陵,受各種因素影響,其形制和規格都有不同的特點和變化。

   按照國家文物局的相關規定,不主動發掘帝陵是文物考古工作的基本方針。2011年,洛陽市及河南省通過了《洛陽市邙山陵墓群保護條例》,位于邙山的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后唐等朝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將得到更好的保護。(原標題:洛陽衡山路北魏大墓疑為帝陵 出土拜占庭帝國金幣)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 (2013-10-2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