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閑時節,男人擔起貨挑子游鄉叫賣,女人在家做飯洗衣、紡線織布。當時沒那么多成衣店,有錢人家扯兩匹布,找裁縫量體裁衣,多數家庭則靠女人的一雙巧手紡線織布、自給自足。因此,矬李村人選媳婦兒的標準便是“一等針線,二等茶飯”。
早年,矬李村有個大水坑。寒冬臘月,男人用長柄勺砸個冰窟窿,挖些黑塘泥堆在坑邊,女人將黑塘泥攤在白布上,將布染成灰黑色,這叫“坑布”。后來,村里有了染坊,才有了顏色更為豐富的花布。
女人織布常留一個布頭,將布頭的一端掰成“穗兒頭”,酷似獅子毛;將之綴上銅鈴,縫在孩子們的褲子上,便成了“獅子褲”。孩子們跑起來丁零作響,熱鬧歡愉。
巧婦善于調劑生活。缺糧的年月,她們只在農忙季節或逢年過節,用玉米面蒸些黃面饃;平日早晚兩頓紅薯湯,湯里攪些黃面,便很過得去了。
紅薯面烙饃泡雜肝兒湯(牛、羊雜碎湯),是挑擔人的美食。挑擔人三五結伴,歇腳時擦著汗水,念起“下一站,韓城,喝雜肝兒湯”,仿佛就有了百倍的力氣。
不挑擔的男人,有以打鐵或做木工、泥瓦活兒養家糊口的。矬李村的匠作手藝行一度享譽洛南,李家鐮刀、胡家鋤、霍家鋼锨等都是名牌產品;既會蓋房又會做木工活兒的匠人廣受歡迎。
矬李村人蓋房子、做家具從不請外來匠人。本村匠人把人情看得比金錢更重,如遇鄉親邀請,必一口答應,分文不取,只求管飯,哪怕為此耽誤了外出掙錢也無怨言。
新中國成立后,村里陸續辦起了磚瓦窯廠、石磨加工廠、服裝加工廠等,村民生活大為改善,舊習俗漸漸改變。
有什么不會變呢?就連矬李村這個村名都曾被喚作駝嶺邨(村)呢!相傳盛唐時期,武則天在東都洛陽大建寺院,曾在矬李村東北方向建了一座駝嶺寺,有僧眾數百人,香火鼎盛,可惜明末被毀于大火。
至于駝嶺邨、駝嶺寺,究竟是村以寺命名,還是寺以村命名,已無深究的必要。既然連矬李村都已不存在了,這些細節索性都忘了吧,留住記憶里的溫情,足矣。□記者 張麗娜(原標題:“遠去的村落”之矬李村(下) 被記憶與被遺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