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圣先師孔子、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廚祖伊尹、字圣許慎……昨日,在高新區創業路15號的洛陽金屬肖像藝術館內,金屬肖像鍛造大師王書品指著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浮雕銅像說,這些彪炳史冊的河洛文化歷史名人的雕像,是他歷經兩年時間一錘一鑿打造出來的。
1為讓作品形神兼備 他費盡心思找“藍本”
今年51歲的王書品自幼跟隨祖父、伯父學習金銀銅錘鍛工藝。20世紀90年代初,他開始大膽嘗試把人物肖像制作成銅浮雕作品。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后,他終于攻克了這一難關。
2011年,王書品堅守多年的金屬銅錘鍛工藝被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他也被確立為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之后,王書品又有了新的想法:利用這一獨特工藝,將歷史中與河洛文化有深厚淵源的名人做成浮雕銅像,用另一種方式宣傳河洛文化。于是,他開始挑選那些有代表性的河洛名人。
制作人物肖像銅浮雕需要準確的“藍本”,為此,王書品下了不少功夫。他請教文史專家,多次到中國國家博物館查閱資料,終于找到人物“藍本”——《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并確定將老子、孔子等25位歷史名人作為創作對象。
王書品說,人物雕像不但要把握好“形”的塑造,更重要的是“神”的塑造,作品的傳神程度與創作者對作品的理解程度密切相關。
通過反復揣摩,王書品對即將鍛造的人物有了獨到的見解。在創作中,他把自己的理解融入作品,并用創新的手法讓雕像形神兼備。
2每個名人銅像都有鮮明的特征
昨日,洛陽晚報記者在洛陽金屬肖像藝術館看到,在王書品的精雕細琢下,這些銅像形態各異,富有神韻。
“老子的《道德經》飽含哲思,因此老子的雙眼是充滿智慧的;孔子提倡‘誨人不倦’,所以我把他打造成一位慈祥的老師。”王書品說,這些人物都有鮮明的性格特征,誕生于宜陽的唐代著名詩人李賀被稱為“鬼才”,是位一身傲骨的布衣詩人,因此他的形象是桀驁不馴的;至于和洛陽有很深淵源的武則天,眉眼和唇角則借鑒了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
兩年來,為了讓雕像盡善盡美,王書品幾乎每天都在創作,有時甚至工作到深夜。晚上為了不影響鄰居休息,他在地下室里完成一個個環節。
3將舉辦更多展覽宣傳河洛文化
目前,25位河洛文化歷史名人的浮雕銅像已經全部完工。下一步,王書品將讓這些從歷史中“走”出來的名人和更多的人見面,向大家宣傳河洛文化。
王書品說,今后,他將帶著這些浮雕銅像,到全國文化教育場所進行巡回展示,向大家講述這些歷史人物的故事,宣傳河洛文化和推介洛陽。
“近期我可能要到高新區的火炬大廈搞一次展覽,同時目前也在聯系洛陽博物館。”王書品說,他想向更多的人講講這些河洛文化歷史名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