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太后執(zhí)政前期,尚能繼承宣武帝事業(yè),國泰民安,社會進步。后期,天下大亂,她又自亂朝綱。《魏書·宣武靈皇后傳》載,太后與散騎常侍鄭儼私通,又寵信徐紇,“宣淫于朝,為四方之所厭穢。文武解體,所在亂逆,土崩魚爛,由于此矣”。
胡太后攝政功過不說,崇佛不在宣武帝之下。與宣武帝一樣,她在洛陽親詔修建了三大寺院,即秦太上公寺、秦太上君寺、永寧寺。
胡太后掌權(quán)后,為給其父追福,和妹妹在城南宣陽門外各建一座寺院,寺院并稱秦太上公二寺,俗稱雙女寺。兩寺之門緊鄰洛水,寺中林木扶疏(枝葉茂盛,高低疏密有致),布葉垂陰。兩寺中均有5層佛塔一座,高約50丈,塔以素彩裝飾,超過景明寺。因為此二寺為祭祀太后之父所建,所以寺的規(guī)格很高,主持由名僧擔(dān)當(dāng),皇家另派官宦監(jiān)護管理僧舍,親施供具。
為給其母追福,胡太后在城東東陽門外的御道之北建造成了秦太上君寺。當(dāng)時胡太后正號崇訓(xùn),母儀天下,追其父號為秦太上公,追其母為秦太上君,所以為父母建寺追福,就直接用了父母的封號。
秦太上君寺“誦室禪堂,周流重疊,花林芳草,遍滿階墀”。寺內(nèi)有一座5層佛塔,高聳入云。在此修行的沙門有1000多人,常有大德高僧來此講經(jīng)弘法。
秦太上君寺位于暉文里,即晉代的馬道里。晉代時,這里宅院豐堂崛起,高門洞開,舊主人大有名氣,如蜀主劉禪、吳主孫皓、晉司空張華等。劉禪在蜀亡后被掠來洛陽,竟樂不思蜀,留下千年笑柄,但也正因如此,司馬氏沒有殺他,這也算一種活法吧。至北魏,馬道里改名暉文里,這里住的人也是高官顯貴,如太保崔光、太保李延實、冀州刺史李韶、秘書監(jiān)鄭道昭等。
永寧寺也是胡太后為其母追福而建的。它位于皇城內(nèi)、宮城外,是歷代規(guī)模最宏偉、建筑最奢華的寺院。
據(jù)《魏書·釋老志》載,孝文帝在遷洛前,在代京(大同)起永寧寺,“構(gòu)七級浮屠,高三百余尺,基架博敞,為天下第一”。胡太后在洛陽建永寧寺塔仿代京舊制,但塔為九級,“取法代京七級而又高廣之”。
據(jù)載,寺院開工之日,胡太后“親率百僚表基立剎”。處理地基時,在地下深處發(fā)掘出30尊金佛像,胡太后深切感祥瑞,一再追加建筑費用,因此,永寧寺如同皇宮形制。
寺院的圍墻皆施有短椽,椽上覆瓦。四周四座大門高大峻麗,尤以南門更為富麗堂皇,三道門“門樓三重”,高二十余丈,敷領(lǐng)土圖彩畫,赫奕炫華,門外塑有力士、獅子,飾以金銀,加之珠寶,“莊嚴煥炳,世所未聞”。
寺院僧房樓觀有一千余間。北部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極殿(皇宮正殿)”,殿中敬奉丈八金佛像一尊、中長金佛像十尊、金絲織就的佛像五尊等,均“作工奇巧,冠于當(dāng)世”。共余僧房樓觀,也都精美之至,難以言表。寺院遍植檜、柏,根深葉茂,小橋流水,美不勝收。正如常景所撰寺碑文云:“須稱寶殿,兜率凈宮,莫尚于斯”。
永寧寺塔矗立寺院正中,塔為木結(jié)構(gòu),高九級千余尺(合今136.71米),“去京師昌里,已遙見之”。胡太后在塔竣工之時曾攜幼子元詡(孝明帝)登塔眺望,“視宮內(nèi)如掌中,臨京若家庭”。
永寧寺塔為四面形,每面三門六窗,每門各有5行金釘,僅金釘就有5400枚。塔的每層都有承接露水的金盤,盤的四周懸掛金鐸(風(fēng)鈴),這些金鐸共計130個,其大小與一石的甕(一種盛水或酒等的陶器)相當(dāng)。“高風(fēng)永夜,寶鐸和鳴,鏗鏘之聲,間及十余里”。塔的最高處為一鎏金銅質(zhì)寶瓶,寶瓶巨大,容量合今為2500升。
可惜永寧寺塔剛建成10多年就被焚毀。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二月,塔被雷電所擊起火,“雷雨晦冥,雜下霰雪”“百姓道俗,咸來觀火”“悲哀之聲,振動京邑”。有三位僧人不勝悲傷,竟投火而死。火經(jīng)三月不息,“周年猶有煙氣”。(原標(biāo)題:胡太后為母追福 永寧寺驚天神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