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金石學中的古磚文化

2013/10/10 10:25:22 點擊數(shù): 【字體:

金石學中的古磚文化

陸心源《千甓亭古磚圖錄》中著錄的漢代元康元年磚,下端有“萬年不敗”吉語。
 

    傳統(tǒng)金石學是現(xiàn)代考古學的前身,是通過研究古器物、古文字等古代人文遺存,從而得以證經(jīng)補史的學科。

    金石學的萌芽可以上溯到東周甚或更早的時代,但作為專門學科則濫觴于北宋,鼎盛于清代乾嘉時期。直至清末,西學東漸,近代考古學由西方傳入中國,金石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才日漸式微。

    我國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起至隋唐五代,就不斷有學者對古代遺跡和遺物進行科學考察和研究。

    根據(jù)《荀子》和《論語》的記述,孔子曾多次到太廟問器。韓非子的《十過》也有對堯、舜、禹以及殷人飲食用具的描述。司馬遷在《史記·自序》中記錄了自己在訪學途中采訪文物古跡的事情。西晉太康二年,汲郡魏冢出土大批竹簡,經(jīng)過荀勖、束皙等人的整理,編次成《記年》、《周書》、《穆天子傳》等十幾種佚書。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對古代城址、陵墓、寺廟、碑碣及其他遺跡都有記載,對后世學術研究影響深遠。唐初,周秦石鼓在陜西鳳翔出土,當時就有不少文人學者對石鼓文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

    北宋是我國傳統(tǒng)金石學作為專門學科的奠基時期。首開其功者為宋仁宗時的劉敞,據(jù)歐陽修《集古錄跋尾》記載:“嘉祐中,劉敞為永興守,……喜藏古器,由此所獲頗多。”他將家藏的11件古器物,使人摹勒其銘文圖像,刻之于石,名為《先秦古器圖碑》(已佚)。自此以后,歐陽修、趙明誠、呂大臨、薛尚功、王俅、黃伯思、陳思、洪適、洪遵等人,各有著述,自成一家,蔚然成一時學風。鄭樵著《通志》,以金石別立一門,列于二十略之中,金石學自此成為專門學科。

    元、明兩代,學者受宋明理學、心學的影響,金石學的成就不大。流傳下來的專著也不多,元代有色目人葛邏祿迺賢的《河朔訪古記》、朱德潤的《古玉圖》、潘昂霄的《金石例》,明代有曹昭《格古要論》、陶宗儀的《石刻叢鈔》、都穆《金薤琳瑯》等。然而,元明兩朝,文人篆刻成為了一種較為廣泛的藝術,參與的人越來越多。集秦漢以降歷代古璽鈐印成冊的風氣也隨之盛行。明代印譜制作之風極熾,從傳世所見譜目來看,大約有80余種。這些都為后代印人提供了追秦撫漢的寶貴資料和豐富營養(yǎng)。

    清代是金石學發(fā)展的鼎盛時期,但乾隆以前尚未發(fā)達,研究偏重于石刻,有顧炎武、朱彝尊、萬斯同等人的專著傳世。

    乾隆年間“御纂”的《西清古鑒》、《寧壽鑒古》、《西清續(xù)鑒甲編》和《乙編》等,收錄了清宮所藏銅器總計達4000余件。此后,由于乾嘉學派的影響,金石學有了非常大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大批金石學大家,印行問世的金石學學術研究著作極多。據(jù)容媛《金石書錄目》統(tǒng)計,現(xiàn)存金石學著作中,北宋至乾隆700年間僅有67種,而乾隆以后約200年間卻多至906種。

    清末民初,金石學的研究范圍更為廣泛,包括新發(fā)現(xiàn)的甲骨、簡牘,還兼注明器和各種雜件。由于山東嘉祥武梁祠漢畫像石的影響,引起了對漢畫像的專門研究。這個時期,羅振玉和王國維等人是集大成的金石考據(jù)學家。

    古磚作為金石學的重要研究對象,很早就被金石學家們發(fā)現(xiàn)和研究。南宋洪適《隸續(xù)》已著錄有東漢建初、永初的磚文。而對古磚的收藏與專題研究則開始于清代中晚期,從這一時期一直到清末民國出現(xiàn)了大量專門著錄磚文的書籍,如陸心源《千甓亭古磚圖錄》、鄒安《廣倉磚錄》、呂佺孫《百磚考》、黃瑞《臺州磚錄》、孫詒讓《溫州古甓記》、吳廷康《慕陶軒古磚圖錄》、羅振玉《高昌磚錄》等。

    磚的本字為“甎”,尚有“甓”、“塼”等古名。有關磚的記載早在《詩經(jīng)》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但在上面刻畫、摹印文字,主要是受到我國古代“物勒工名”生產(chǎn)制度的要求。在磚上書寫、刻畫、摹印文字和畫像,賦予原是粘土的磚以文化和藝術生命,是擅長冶圖文工藝于一爐的古代藝術家的偉大貢獻。

    據(jù)目前的研究所知,古磚上的文字和畫像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晚期。早期的磚文主要發(fā)現(xiàn)在關中地區(qū),大部分為戳印和刻畫,西漢武帝之后,磚的圖文內(nèi)容開始不斷豐富,東漢以降,進一步擴大到中原、江南、華南以及西南地區(qū)。古磚上的文字和畫像是保存在古代陶器建筑材料上的文獻資料。由于是當時人們生活的遺存,因此更能真實反映歷史的事實。磚文已經(jīng)成為與甲骨文、金文、璽印文字以及刻石文字同等重要的古代文字資料。

    文字磚上的文字與其他銅器銘文、石刻文字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國歷史上的文人學者輯錄古磚奇文異品者頗多。尤其是晚清,金石考據(jù)之風盛行,許多文人、考據(jù)學家另辟蹊徑,對殘斷剝蝕的磚瓦文字情有獨鐘,重金搜購,傾力研究,“秦磚漢瓦”遂著稱于世。

    畫像磚是戰(zhàn)國、秦漢時期開始出現(xiàn)的,是一種采用模制、雕刻、彩繪、摹印的方式表現(xiàn)圖案花紋以及藝術形象的特殊建筑材料,一般用于槨室墓地墓門、四壁、墓室頂?shù)炔课蛔餮b飾。畫像磚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客觀真實的反映了古代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磚的銘文和畫像蘊藏著豐富的古代人文信息,不僅為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以及書法繪畫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證據(jù),而且為我們認識古代社會生活提供了直接的感性材料,是研究古代歷史、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最為可靠的實物圖像資料。

    金石學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簡單的歸類于考古學,更不能等同于考古學。相反,金石學事實上包括了考古、歷史、文學、文字學、古器物學、古文獻學、天文歷算、書法篆刻等學科。

    近年來,隨著國家大規(guī);窘ㄔO的投入和開發(fā),地下古物的出土規(guī)模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由于古磚的數(shù)量大、文物等級相對比較低,大眾的認可程度不高,除部分特別品種被文物部門征集外,大都荒置野外,自然腐蝕情況非常嚴重。所幸越來越多的民間學術團體和個人加入了古磚收藏和研究的隊伍。2011年,在浙江省紹興市成立了我國首家古磚研究和收藏的民間學術團體——“永和甓社”(后更名為:會稽甓社),并舉辦首屆“永和甓社古磚拓片精品展”。2012年,河北省金石研究會和河南省鄭州市金石研究會也相繼成立。如今更涌現(xiàn)出北京通天閣、后千甓亭,上海寶甓齋、步黟堂,浙江抱甓精舍、虛白樓,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青島崇漢軒、成都星漢齋,蘇州千瓦樓,廣州大自在山房等上百個民間機構,發(fā)表和出版了大量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和研究專著。

    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金石學具有無比頑強的生命力,在新時代的學術氛圍中,古老而珍貴的古磚也將閃耀出新時代的光輝。(原標題:金石學中的古磚文化)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3-10-10)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途W(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網(wǎng)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