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是立冬。
“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過冬。立冬,不僅僅代表冬天的來臨,還有萬物收藏、規避寒冬的意思。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倏然之間,就到了另一個季節。季節的變換,總是不知不覺,悄無聲息,猶如人生過境,轉眼已是兩鬢斑白。
立冬之后,繁華落盡,視野所及,一片蕭索,天地顯得格外干凈,呈現出一種簡單、凄涼的美。河岸將河水熱烈擁抱,并且越來越緊,直至抱成冰,水終于被岸留住,與岸彼此相守一冬。遠方的雪花,正醞釀著席卷而來,當溫暖的炭火生起,冬天就走向更深的時光。
【物候】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指的是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后,野雞之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身上的線條和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后便成大蛤了。
【民俗】
迎冬: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并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體相同。《呂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
補冬:時序進入冬令,民間有“入冬日補冬”的食俗。古人認為天轉寒冷,要補充身體營養。食人參、鹿茸、狗肉、羊肉及雞鴨燉八珍等,是比較流行的補冬方式。也有的中藥店推出十全大補湯,即用十種滋補的中藥燉雞或其他肉類做成的補品。
【禁忌】
一年四季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古人講立春的前一天叫“絕冬”,立夏的前一天叫“絕春”,立秋的前一天叫“絕夏”,立冬的前一天叫“絕秋”。“四立”“四絕”之日,正是一年中四季變化的關鍵交接日,人的身體容易生病。
立冬天寒,民間忌諱立冬日吃生冷食物,如蘿卜、水果等。否則,會損傷身體。
民間還忌立冬無雨。諺語云:“重陽無雨,立冬晴;立冬無雨,一冬晴。”
【賞鑒】
立冬日作
陸游(唐)
室小才容膝,墻低僅及肩。
方過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積篝爐炭,銖稱布被棉。
平生師陋巷,隨處一欣然。
十月十日立冬
周南(宋)
立冬前一夕,聒地起寒風。
律呂看交會,衣裳出褚中。
骭瘍時作尰,懷抱歲將終。
汗手污牙筆,晴檐共禿翁。
【養生】
注意防寒保暖:入冬以來,早晚溫差較大,特別需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要注意背、足的保暖。中醫認為,人的背部是身之表,在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所行之處,風寒易從背部入侵肌體。所以一旦受寒,就會損傷人體的陽氣,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或陳疾復發、加重等現象。對于老人、兒童和患有胃、腸潰瘍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暖背尤為重要。
睡前熱水泡腳:俗語“寒從足底生”,足為人體最遠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而足底穴位與內臟關系密切,如果足部受涼,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經等疾患,所以足部也要注意保暖防寒。醫生建議,平時可多活動腳部,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每晚睡前用熱水泡腳,能消除疲勞、御寒防凍,促進睡眠。
外出曬曬太陽:冬天曬曬太陽,使人渾身舒適,也是很好的保健良方。日光中還可使皮膚組織受到溫熱的良性刺激,促使表皮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活躍細胞新陳代謝,改善皮膚組織營養狀況,同時還可預防感冒。醫生建議,冬季天氣好的日子,不妨外出曬曬太陽。
(如 心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