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保護老房子的上中下策

2013/10/14 9:30:27 點擊數(shù): 【字體:

 

  由上海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組委會、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chǎn)保護基金會及上海石庫門文化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老房子保護和收藏論壇”9月中旬在滬舉行,對于如何收藏與保護古建筑之一的老房子,專家普遍認為,保護老房子的上策是原地保護,異地收藏和保護僅是退而求其次的中策,但從當今實際情況出發(fā),也應當予以肯定。必須堅決反對的是拆毀行為。

  老房子應盡量在當?shù)亓舸?/strong>

  阮儀三

  (古建保護專家)

  談一點關于拆遷和異地保護的設想。我認為要吸收當?shù)卣⑷嗣竦牧α勘M量在當?shù)亓舸妗H绻械睦戏孔硬徊痖_不行,那么就要花工夫卸挖、下梁、整體拔柱,先測繪記錄再落架,以求得原樣修復。還有就是要收藏有道,留存老房子不僅僅可以欣賞,還要作為今后建造新房子、新城市的借鑒,遷建的過程一方面是原樣修復,另一方面又是新的創(chuàng)建,需要科學規(guī)劃、設計、施工以及合理利用。保護收藏開發(fā)實踐當中,有幾個做法值得參考的,第一就是登記列入優(yōu)秀建筑,有保護傘,有免死牌。第二是適度的旅游開發(fā),第三則是市場化的活態(tài)開發(fā),把它活態(tài)起來,然后才能永久保存。這是我們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責任。

  有了國家的重視、地方的努力、群眾的支持,上下合力,保護、利用相結合,我相信老房子的再生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

  老房子收藏者

  應有一點英雄主義

  陳丹燕

  (作家)

  在我目擊的20年里,看到對老房子的使用保護,發(fā)生過非常有趣的中國式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在1993、1994年,那時的武康路上有一個非常漂亮的房子,在房子靠近武康路的人行道上有一個小的圓圓的陽臺,陽臺被常春藤環(huán)繞著。在我小時候,人們把那個陽臺叫做“羅密歐的陽臺”。我們想象著羅密歐與朱麗葉在徐家匯上演的時候,大家都希望羅密歐爬上那個陽臺找朱麗葉。后來我出版《上海的風花雪月》時,收到一封讀者來信,說這個房子的陽臺要被改建了,常春藤要被全部剪掉,變成一個光禿禿的陽臺。這位讀者說了一句非常動人的話,是他教育了我。他說:“這個房子賣給了一個臺灣人,變成私產(chǎn)了。他有權處理這個房子的一切。但是這個房子在武康路上形成的景觀,是我們武康路的居民包括湖南街道的居民共同的景觀,所以它是共同的城市遺產(chǎn),我們應該關注。”

  當時,我給徐匯區(qū)房地局寫了一封信,希望房地局出面保護。后來,徐匯區(qū)房地局長來拜訪我。同為人大代表的他,當時已開始做議案,希望人大能通過地方法律,建立上海12片歷史風貌保護區(qū)。他的想法與我一樣,也希望將武康路的陽臺景觀留下來。

  第二個故事,關于外灘。當時我在寫一本《外灘影像與傳奇》,開始訪問黃浦江畔的建筑,其中之一是前身為匯豐銀行的浦發(fā)銀行。在改造過程中人們發(fā)現(xiàn),在門廳里有匯豐銀行時代的壁畫,浦發(fā)銀行使這個壁畫重見天日,但同時把壁畫當中鑲嵌的匯豐銀行的標志全部鏟除,在原地安上浦發(fā)銀行的標志……

  通過兩個故事,可以看出我們很難尊重歷史,特別是對個人歷史的尊重,對本地歷史的尊重。似乎我們可以隨便改變它,隨意抹掉它,隨意加上我們這個時代可以加上的東西。同樣,我們也不尊重個人的感受。在老房子的收藏上,不懂得尊重那就沒有保護,也就沒有收藏。

  老房子的增值與傳統(tǒng)的古董增值不同之處是,老房子和這個城市的歷史、景觀聯(lián)系在一起。老房子不是個人的收藏,是為整個城市做收藏。藏家需要有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我覺得老房子的收藏者應該有一點英雄主義。

  老房子保護要趨于“生存”

  陳燮君

  (上海博物館館長)

  關于老房子的保護和收藏,我想以石庫門為案例和大家交流一下想法。

  今天的石庫門,從城市風景來說有所或缺,甚至有些風景在消失,但它曾經(jīng)是上海的城市歷史,帶出過很生動的城市故事,包括歷史和文化。上世紀30年代,上海大約有石庫門房子20萬棟。盛行的石庫門在當時上海的民居中占3/4以上,所以今天講上海的老房子,石庫門恐怕是繞不過去的。

  我們能不能這樣描繪一下石庫門——石庫門是高墻小院、鬧中取靜、安詳私密,利于采光通風,是居家內(nèi)部的露天的活動場所。在這里可以等候星星月亮,感悟世界的變化。在急劇的時代變遷和社會轉(zhuǎn)型中,石庫門有其親情感、地域感、休閑感、悠閑感和安全感。

  今天從石庫門來探討上海的老房子。我認為,對此的保護要“趨于生存”。什么是趨于生存?

  第一,要保護形態(tài)。老房子的形態(tài),應該要落地,落地到像卸瓦、脫榫、整體下梁、拔柱,這就是整體的保護形態(tài)。保護老房子有了觀念、想象,還要通過細節(jié)的踐行來加以體現(xiàn)。

  第二,保護老房子不僅是保護形態(tài),還需要保護景觀。老房子最好的保護,是放在原來的生態(tài)中加以保護。現(xiàn)在的異地保護,是不得已而為之,哪一天條件成熟了,我們可以讓老房子回到過去的環(huán)境中。老房子的收藏,到了一定規(guī)模后,收藏家已經(jīng)不自覺地走上了為社會收藏的這條路。從這個意義上講,保護景觀是非常重要的。景觀,不隨所有權的變更而變更,(老房子)一旦成為一個景觀,為一個區(qū)域、一座城市所共有,這個景觀就已經(jīng)融入了人們的記憶和思想。因此,老房子的保護是景觀式的保護。

  第三,保護老房子是保護歷史。以石庫門來說,什么是保護歷史?石庫門從建筑來說,不會脫離當時的審美理念、文化立意和城市理念,同時追求效率、安全、便捷,易租賃,另外還兼容了獨立意識、交流意識、合作意識、休閑意識,包括逐漸形成的競爭意識。這些現(xiàn)代生活的主題詞,在石庫門的營造中,不自覺地就連接在一起。此外,石庫門和新聞出版、文學創(chuàng)作,甚至電影藝術息息相關。可以說,石庫門涵蓋了老房、往事、舊情、民俗、遺產(chǎn)和歷史。

  保護石庫門,就是保護歷史和文化。石庫門的歷史和文化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視角切入,就是名人和石庫門的關系。無論從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等方面,歷史上石庫門與海上名人之間都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最后我想談談處理好石庫門保護和舊區(qū)改造的問題。無疑,舊區(qū)改造是重要的,使得城市面貌得以改觀。但是,舊區(qū)改造有時是一個城市在一段時間內(nèi)疾風暴雨式的改造。舊區(qū)改造與老房子保護,在一段時間內(nèi)一定會形成很尖銳的矛盾,這點我們不要回避。舊區(qū)改造的步伐是阻擋不住的,舊區(qū)改造也帶出老房子保護和改建方面的諸多倫理學問題。不過,當這些老房子作為一種風景、景觀、歷史、文化,成片倒塌的時候,你不為之動容動情嗎?

  講心里話,直到現(xiàn)在,我晚上在家看書時還會想起小時候最舒坦的事情,是兄弟姊妹6個人一起在一張八仙桌上吃飯、看書、打乒乓,這種情結是揮之不去的。隨著我們城市的進步,家庭生活的改善,個人生活條件的改善,這種情結不會消退,也不能靠金錢買來。所以,今天的我們要善待歷史,敬畏歷史,歷史才會善待你。

  老宅改建,為當代所用

  王衛(wèi)

  (收藏家)

  我和大多數(shù)老宅搜藏者一樣,都經(jīng)歷了粗放性搜藏到精細型搜藏的過程,不論是有意無意而為,都緣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敬重與熱愛。聞道園在上海已經(jīng)14年了,從一塊平地開始到現(xiàn)在的占地1000畝,古建筑10多幢。

  我記得一次在安徽黃山,為了看一座明代建筑,我走訪了18幢樓,在山里看到一棟很漂亮的古建筑。我問我的設計團隊,這棟房子可以拆到上海去修復嗎?他們說不行,因為全部(構件)都松了。我找到這棟房子的東家,提出愿意花幾萬元錢,讓他們原地修復。但是,東家的父母拒絕。理由是,他們的兒子要娶媳婦,如果這個房子不拆掉,宅基地就不會拿到,就不能建新房子,就娶不到媳婦,無法傳宗接代。后來,我和黃山市的領導探討,我認為既然黃山要保護民居,是不是有可能把有一些宅基地置換出來。

  老宅修繕、營造、改建,是為了一個目的——為當代所用,讓建筑回歸為人所用本質(zhì)。我們深知古建筑保護的上上策是原址修繕,實際考量中,只能選擇中策,異地改造性保護。聞道園從一開始就被輿論推到風口浪尖,也經(jīng)歷了從發(fā)展中規(guī)劃到規(guī)劃中發(fā)展的過程。

  這些年,對老宅改造我有很多個人體會,無論是做與現(xiàn)代的結合還是原汁原味的保存,各種改造思路其實都可嘗試。我們也在探索一種改造思路:傳統(tǒng)的續(xù)存,即設想百年前的老宅主人依然在此繁衍生活,設想他在當代生活狀態(tài)與模式下,會如何優(yōu)化與升級自己的住宅空間。

  未來,我們要探索一條綜合體驗之路,融合古建筑、古木園林、茶文化體驗、沉香館藏、奇石賞石文化、名企會所、五星庭院式酒店、古家具教學實習基地、古代人物裝束造像體驗等等。

  理想的保護是原地保護

  祝君波

  (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組委會執(zhí)行副主任)

  過去,對于如何保護老房子,業(yè)內(nèi)的意見是有分歧的,但本次論壇有一條是共同的,就是保護中華民族木質(zhì)文明的歷史遺產(chǎn)。歷史傳承是通過兩條線,一條脈絡是歷史著作和典籍,還有一條脈絡,就是實物。書畫瓷器是實物,那些野外的建筑也是文明的物證,都要得到重視,得到保護。無論是原地保護、創(chuàng)新保護,還是原汁原味的保護,又或遷移性保護皆是保護,雖然在不同保護方式下會伴生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有一點我想說明,理想的保護,我們倡導的保護,是原地保護。我們支持原地保護,理解異地保護,堅決反對拆光毀光。異地收藏和保護肯定非上策,但比之于毀,是一種可以妥協(xié)的辦法,因為那些即將敗落的老房子,如果再不實行遷移性搶救就不復存在了。有時候在現(xiàn)實和理想中不找到一條妥協(xié)道路的話,其結果只能把它推向破壞。因此在今天,從實事求是的理念出發(fā),也應予肯定。

  總結歷史不是翻老賬,而是通過回看吸取教訓。我想到一個上海的案例,我出生在上海,當時建設的上海展覽中心很好,但是毀掉了哈同花園(編注:舊上海最大的私家花園),現(xiàn)在想起來是非常大的一個損失。上海并不算歷史非常悠久,文化元素并不是最豐富的,假如當年的展覽中心位置稍微偏一偏,今天的結果可以兩全其美。可惜,現(xiàn)在我們看不到了。對于老房子,我認為要有三條底線:1.原貌和原物恢復,不應移花接木。2.適度使用,在使用中保護,不可過度商業(yè)化開發(fā)。3.反對倒買倒賣,牟取暴利。

  老房子保護的三大新技術

  陳存夫

  (中國古建學會等學術機構會員理事)

  近幾年來,老房子的保護主要有一些新的技術。

  一、落架大修、異地重建技術。該技術又適合于需要異地保護的文保建筑,當在原址確定無法保護或不具備保護條件時采用的方法(如大型水利交通建設有沖突)或者非文保建筑。

  二、糾偏頂升技術。該技術適合于當建筑物(包括構筑物)出現(xiàn)傾斜、沉降或者因周邊地勢較高,對文保建筑有嚴重影響,采用這項技術,進行糾偏或頂升一定高度以利保護。

  三、移位技術。我國建筑物整體移位技術已處于領先水平,一般平移技術既有采用液壓千斤頂作為牽引設備,也有采用多車輪平板拖車作為牽引設備,即可橫向、縱向,又可旋轉(zhuǎn)、轉(zhuǎn)向、斜向、平移。移位技術的發(fā)展與進步,對老房子的保護又開拓了一個新的保護方式。

  從一根木材

  判斷古董家具的出處

  趙文龍

  (民間收藏家)

  搶救老房子的工程是一項非常艱巨而又困難的工作,需要頑強毅力和對木作文化癡迷。13年來,我從安徽、江西、浙江、上海等地搶救了幾十棟有鮮明代表性的古建筑。到目前為止,已搶救完畢恢復原貌的老房子有1萬多平方米。

  通過這些年業(yè)務學習,我大致能判定某個房子是什么年代的、有沒有必要去收。比如,通過對使用木材的判斷,基本可以判斷古董家具來自什么地區(qū),出自怎樣家庭,當時主人的社會地位和文化修養(yǎng)。這就是木作家具或房子隱藏的密碼。

  在中國范圍內(nèi)的老建筑,其實有很多,例如安徽西遞宏村一地,我就看過很多老建筑,有時為了走小道看老房子,會不惜把新的越野車身刮得都是擦痕,有時為了一個村子里運出老建筑的建筑構件,需要一根料一根料往外運,每一趟來回20多公里。

  我有一部用了12年的手機一直沒有更換,因為搶救老房子,幾乎要付出個人的所有財力,搶救以后又不舍得賣掉。我們所做的事情,是把這些文化傳承給孩子們看,我不希望我們的子孫將來跑到外國去看自己國家優(yōu)秀東西。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是這個過程真的很艱難。

  2000年,我在松江九亭購置了十多畝土地,建立了修復老房子和家具的基地“薈珍屋”。我想把它做得精一點,把在市面上看不到的老房子、家具展示在這里。

  作為一個收藏家,我希望把我最有價值的收藏留在本土,并以適當形式展出,如果將來能與政府、企業(yè)家聯(lián)手把它們重新建起來將更有意義。我認為,無論是異地保護還是當?shù)乇Wo,個人的能力總是不夠的,只有我做一點,你做一點,才能盡可能多地搶救。(本文由陸斯嘉、陳詩悅根據(jù)論壇內(nèi)容整理) (原標題:保護老房子的上中下策)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東方早報(2013-10-14)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