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1955年,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據(jù)明刊金陵世德堂本(簡稱“世本”)整理出版了《西游記》,這一版本流傳最廣,被稱為“人文本”。它的出版,為《西游記》文化的傳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該書于1955年初版、1980年再版。限于環(huán)境等諸多的條件,加之世本的字跡有較多的漫漶乃至缺損,又只能靠縮微膠卷作底本,導(dǎo)致較大體量的疏失和訛誤。其他出版社包括臺灣、香港等地出版的《西游記》,大多照搬人文本,以致各種疏誤在當(dāng)今數(shù)百種《西游記》中驚人地一致。
2006年,我們在明刊本匯校的基礎(chǔ)上對人文本開始勘誤。2010年5月,人文本依據(jù)我們提交的校記出了第3版。全國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規(guī)劃辦將我們的勘誤成果作為“后期資助”項目,要求我們:“探討利用這些校勘成果,重新校點、整理新的《西游記》版本,將成果付諸應(yīng)用”,“這有利于為廣大民眾提供這一中國古典文學(xué)重要經(jīng)典的最完善最權(quán)威的版本”。最終于2013年2月完成書稿,由全國社科規(guī)劃辦安排到人民出版社出版,附有校記的學(xué)術(shù)版為《西游記整理校釋本》,普及版為《最新整理本西游記》。
增改
本次整理,唐僧家世部分改用明刊《唐三藏西游釋厄傳》(簡稱“朱本”)為底本;參校本中有5個明刊本、6個清刊本和3個現(xiàn)代本。底本殘缺、衍奪和疏誤以及參校本相互抵牾者,依照成書的年代首依明刊本,次參清刊本,擇善而從。本書如有選擇不當(dāng),由于現(xiàn)存善本的相關(guān)信息呈現(xiàn)于校記中,出版者、學(xué)者乃至讀者可以不經(jīng)檢索,重新作出更好的判斷。
本次整理,發(fā)現(xiàn)世本目錄唯缺少“第九回”的回目序號,并有挖改的痕跡,此為明刊本有唐僧家世的重要佐證。清刊本和流行本卻將清刊本的唐僧家世附入,如此“跨時代”的拼湊,一直延續(xù)至今。實際上,與世本同出于明萬歷間的“朱本”用整整一卷、八個章節(jié)、9400多字的篇幅講述了從“唐太宗詔開南省”到“殷宰相為婿報仇”的唐僧家世全過程,比流行本6700字的唐僧家世更加詳盡、豐富,筆墨生動,講述民間故事的繪聲繪色以及明代語言特征和方言特點都得到較為完整的存留。
勘誤
本次整理,還就古本及當(dāng)今流行本11個方面的疏失作了全面的勘誤,舉例如下:
底本缺字,后人誤讀。世本引用唐詩“因過竹院逢僧話”,“竹”字缺,清刊本、流行本添作“道”。
自相矛盾,亂作一團(tuán)。4回寫哪吒有“六般兵器”,頭一種就是“斬妖劍”,再就是:“砍妖刀、縛妖索、降妖杵”,外加“繡球兒、火輪兒”,清楚明白。51回又改作“砍妖劍、砍妖刀”,流行本改作“砍妖劍、斬妖刀”;世本及其他古本83回又作“軟腰劍”,流行本則改作“斬腰劍”。又如,世本第3回的“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西海龍王敖閏”,同一回緊接著又寫作“北海龍王敖閏……西海龍王敖順……”。43回、45回也稱西海龍王為“敖順”。流行本雖然在第3回更正為“西海龍王敖閏”,但在43回之后又連連錯寫作“敖順”。西海龍王是老四,卻屢屢稱作“二舅爺”。流行本從古本照搬訛誤,皆沒有加注。這一明顯的疏失,從《西游》問世至今400多年,從未得到修正。
擇字疏失,情節(jié)相悖。93回唐僧的毗盧帽被妖精拋繡球打歪,唐僧應(yīng)趕快扶正帽子,卻寫作“忙扶那球”。精神象征的毗盧帽已被打歪,還要先去“扶球”?此非唐僧情性。明清諸本及流行本皆未作修正。
題材、史料的抵牾。世本寫楊二郎“兩劈桃山曾救母”,“兩”,流行本作“斧”。“七十單三變”,“三”,流行本作“二”。皆改正作誤。
隨意改換和增刪。4回描述天宮御馬監(jiān)里的天馬“駃騠”,讀,良馬名,流行本改作“駚”,駚,指小馬駒。駚馬何以能“嘶風(fēng)逐電”“踏霧登云”?有違情節(jié)。
字、詞的誤解和錯讀。82回寫老鼠精的三寸金蓮:“一對金蓮剛半皻”,明白無誤。第10回有:“橋數(shù)里,闊只三皻”,皻,是指用手指量,流行本將“皻”改作“折”。腳,如何“半折”?
消減世本語言的時代特色。20回“吾當(dāng)不是別人,乃是黃風(fēng)大王部下的前路先鋒”,“吾當(dāng)”,即第一人稱“我”,流行本改作“吾黨”,成了第一人稱的復(fù)數(shù)。
誤會、掩蓋世本的方言現(xiàn)象。76回寫孫悟空扣住老魔的心,“雙手把繩盡力一扯,老魔心里才疼……著力氣鄧了一鄧”,流行本將“鄧”改作“蹬”,與情節(jié)、動作使用的肢體、方向盡皆相悖。又如19回“替你巴家做活,又未曾害了你家女兒”,“巴家”,指盡心竭力為家,不只是“把”持家政,流行本將“巴”改作“把”。
淡化了戲劇、說唱等古代文學(xué)形式對小說的影響。41回“那龍王道:‘大圣差來!’”,“來”是句尾語氣詞,相當(dāng)于“咧”,流行本改作“了”。又如90回的“恨不得囫圇吞行者,活潑潑擒住小沙僧”,人文本改作“活活潑潑”。失去了唱本、詞話本的韻味。
標(biāo)點、注釋、注音的疏失。25回的“把清油拗上一鍋,燒得滾了,將孫行者下油鍋扎它一扎。”流行本就“拗”注音“”;注釋是:“用勺取水叫舀,拗,舀的同音字。”拗,念“”,注入,不是舀取。66回的“卻就鰕著腰,跑到廚房尋飯吃。”“鰕”,讀“”。淮海方言稱彎腰作“蝦腰”。
改簡為繁、改熟作生。70回的“前年要了,去年又要;今年還要”,流行本在“去年又要”下加“今年又要”四字,變成一句很啰嗦的話。13回的“這只山貓,勾長老食用一日”,勾,在世本中多用,可通“夠”。流行本改作“彀”,不僅生冷,也易生歧義。又如,流行本常將“淹”改作冷僻的“渰”等。
本次整理,涉及《西游記》400年流變的歷代善本,一千多萬字的體量。限于整理者的識見、才力和人手,許多問題還沒有很好地解決,錯誤、缺憾一定很多,期待讀者和學(xué)者的指正。 (全文有刪節(jié),小題系編者所加)(原標(biāo)題:勘四百年流變 求最完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