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河朔詩派:不該遺忘的文學遺產——評《申涵光與河朔詩派》

2013/11/25 11:38:56 點擊數: 【字體:

河朔詩派:不該遺忘的文學遺產——評《申涵光與河朔詩派》

《申涵光與河朔詩派》李世琦 著 三聯書店

河朔詩派:不該遺忘的文學遺產——評《申涵光與河朔詩派》

河朔詩派的代表人物申涵光


上世紀90年代初我開始考察清代詩學文獻時,有關清代文學的研究還很少,可以參考的論著有限,無論遇到什么問題都要自己去摸索。20多年過去了,清代文學研究的面貌已大為改觀,最明顯的就是基于地域、家族、性別等視角展開的專題研究日益豐富,積累了一大批有價值的成果,極大地充實了相對顯得模糊和粗略的清代文學史,使清代文學的版圖日益鮮明、豐富起來。尤其是關于北方文學的研究,多有填補空白的成果,非常令人鼓舞。

    “今天下之詩,莫盛于河朔”

    文學發展到明清之際,北地相比南方已有明顯的落差。除了山東之外,北方廣大地區的文學創作都無法與江南抗衡。不算京師,河北一帶產生具有全國影響的詩派只有永年申涵光開創的“河朔詩派”。當時申涵光與同邑張蓋、雞澤殷岳并稱“畿南三才子”“廣平三君”,名動朝野。鄧漢儀序申涵光詩,甚至說“今天下之詩,莫盛于河朔”,后來王漁洋也有申涵光“稱詩廣平,開河朔詩派”的說法,足見申涵光及其詩派在北方詩壇獨樹一幟,并產生影響。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近代以來對申涵光及其文學活動的關注和研究非常之少,河朔詩派的創作也很少進入清代文學研究者的視野。朱則杰《清史詩》沒有提到河朔詩派;嚴迪昌《清詩史》第一編第四章僅在第三節“傅山及秦晉詩群”后以5頁半的篇幅附論“河朔詩群”,只能說是簡單提一提而已;劉世南《清詩流派史》倒是開卷第一章便論述河朔詩派,但終因寫作年代所限,今天看來持論略嫌狹隘。無論從哪方面看,河朔詩派都有待于全面而深入的研究,這不僅是河北地域文學的重要課題,也是清代詩歌史不可輕忽的開幕。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因開始研究清初詩學,讀過申涵光《聰山集》;更因負責編纂《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清代卷,瀏覽并遴選了河朔詩派的作品,對這批詩人狂歌痛哭的詩作留下深刻印象。這批作家的生活作風和詩風,在清初似乎很普遍,又似乎很獨特。即以申涵光(1620-1677年)而言,生于簪纓之家,卻不熱衷于科舉,“以貴介公子甘為盛世之巢、由”。26歲值明亡,益發專意于詩學,“上下今古,無不窮究”(《聰山詩集》自序)。在精神上認同陶淵明,風格上追慕杜甫,而又博采盛唐大家,崇尚真趣,直攄性情,終得自成一家之言。這從明清之交文學史的角度看具有特別的意義。一則當時詩壇雖鄙棄明代復古派的模擬剿襲之風,希望掙脫明人的窠臼,但卻沒有新的藝術目標和路徑。在這種形勢下,申涵光主張學古而得其神,入而能化,所謂“服古既深,直行胸臆,無不與古合”(《嶼舫詩序》),就成為王漁洋著眼于深度師古、要從精神上體得唐人真髓的神韻詩學的先聲。這一點一直未為研究者所注意。二則申涵光雖反復陳說“直行胸臆”的詩歌主張,但同時也尊崇“溫柔敦厚”的詩教,以平和中正為旨歸,明顯看得出其背后世家子弟明哲保身的處世原則。這種藝術觀念上的兩重性在中國古代作家身上很常見,申涵光的詩歌創作正是在兩者間取得平衡的一個范例。他的作品能直面現實,描述易代之際的戰亂景象,但并不直斥清朝,多以詠古、擬古的形式曲折地寄托自己的感懷,是以聲情頗為平和,與當時以歸莊等為代表的悲歌慷慨的遺民詩有很大的差別,也與河朔詩派的其他詩人多有不同。這種個人的復雜性及其所造成的群體差異是值得我們研究清代詩歌流派予以特別注意的。

    “河朔詩派的精神遺產”

    鑒于申涵光詩文的重要價值長期被忽視的現實,李世琦與鄧子平合作,將申涵光現存詩文編為《聰山詩文集》,并作了認真的校勘;同時又將《永年申氏遺書》加以影印,一并由河北人民出版社推出,給研究清初文史帶來很大的便利。現在,李世琦再接再厲,又撰寫成30余萬字的《申涵光與河朔詩派》一書,總結了他在整理申氏著述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河朔詩派的心得。

    本書最大的特點是考論細密,對申涵光畢生的學行、創作、交游都作了全面的論述。僅交游方面,我們就看到,舉凡顧炎武、傅山、孫奇逢、魏裔介、魏象樞、楊思圣、王士禛、朱彝尊等重要文士,書中都有專節考論其往來之跡,很有參考價值。在創作方面,對張蓋等六子的生平和詩歌藝術也一一作了有見識的論述。這是以往的研究所未涉及的新內容,不僅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對清代畿輔文學研究也是個推動。在本書最后一章“河朔詩派的精神遺產”中,作者指出:“河朔詩派的出現是中國古代文化在河北逐步發展的自然結果。中國文化的狂者精神,中國文人的隱逸情懷,加上雄健樸質的燕趙地方文化,成為河朔詩派詩人的三個精神來源。”由此出發,對河朔詩派的理論綱領、文學理論和創作成就作了全面的總結,所列舉的詩派成員多達40余人,令人驚訝。這些論述提醒我們,河朔詩派的確是清初為我們忽略了的一個創作群體,其思想傾向和文學成就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讀這部著作,我有一個特別的感受,就是語言活潑,可讀性強。本書的論述文字明快暢達,要言不煩,雖章節劃分略嫌過細,但一事一議,讀來爽豁,也不失為一種有個性的寫法。比之飲饌,如精潔小皿,一品入口,意猶未盡,而新品復至,直到終席而不厭。我讀這本書,正有這種感覺,看著看著,不覺終卷,不嫌其多,只恨其少。閱讀本書,隨處可見作者知識積累之深厚,見解之獨到,更兼有對河北史地文化的諳熟,不能不說是厚積薄發之作。蔣 寅(原標題:河朔詩派:不該遺忘的文學遺產——評《申涵光與河朔詩派》)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3-11-24)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