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萬師生“空中課堂”一起聽寫漢字
此次學科節由雨花區教科中心舉辦,中學生漢字聽寫比賽的主賽場設在了長沙市第37中,來自全區的十所中學的50名參賽學生,每五所學校一組分兩成兩組進行比賽。孩子們在賽場內緊張書寫的同時,賽場外的老師則拿著手機,登錄到“空中課堂”,了解學生比賽的情況,不時在筆記本上對孩子出現的錯誤進行勾畫。
“我們對主賽場進行同步直播,全區10所中學的2萬學生,通過網絡系統,也在各自的班級和學校同步參與比賽。”雨花區教科中心主任譚志軍介紹說,師生同步參與到聽寫大賽中,更利于老師掌握學生對于漢字掌握的整體情況,對于今后改進教學是有效的參考。
聽寫大賽聽哪些詞匯,是老師和孩子最為關注的。“今年中央電視臺的漢寫聽寫大會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形式參考,但比賽內容上,我們還是以考查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促進學生加強日常漢字聽寫書寫的能力為出發點,兩套題各有120個詞匯,都是出自義務教育階段教材,其中常見的一類字詞在70個左右,同音、形近和成語中較難的同音字的二類詞是30個,生僻字詞是20個。”雨花區語文教研員覃事維介紹。
熊同學很牛,以一當眾卻遭逆襲
整個聽寫比賽的高潮是來自稻田中學的熊睿制造的。在第二場的比賽中,他作為該校第一個選手上陣,之后一戰到底,將同場競技的其他四支隊伍的二十名同學一一擊敗。最后,組委會為了滿足該校其他四名板凳隊員一上賽場的心愿,增加了稻田中學的內部競賽,直到“娭毑”一詞將他撂倒。
說起自己如何能以一當眾,熊睿分析為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自己偏愛文學,特別是古典文學,對于許多字詞的理解更深入,另一方面是家里沒有開通網絡,而讓自己有更多的書寫機會。
孩子們在賽場上因為緊張而出現的失誤并不少。“闊佬”的“佬”字寫成了“老”、“諂媚”寫成了“讒媚”、“蔚為壯觀”的“蔚”寫成了“謂”。在前兩場比賽中,兩套題庫里的詞只用到了25%,各隊就分出了伯仲,且大多失手于同音形近的字詞。
提筆忘字根源在不了解漢字歷史
“‘瑕不掩瑜’的‘瑕’和‘瑜’都是指的玉,前者是有斑點的玉,后面是指美玉,理解了這個成語,就不應該把‘瑕’寫成‘暇’。而‘應接不暇’是指人或事太多,應付不過來,與時間有關,應該是‘日’字旁。”在比賽現場,全國中語會副理事長、湖南省語文教研員馬智君對于一些選手們出錯較多的字,適時地進行評解。
談到提筆忘字的現象,他認為,電子化的輸入替代手寫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根本原因是對于漢字的發展、演變不了解。漢字流傳數千年,其發展、演變蘊藏著非常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很多人寫字似是而非,其實是對漢字象形、形聲和會意不理解。而要讓千年文化不斷流,還需要語文老師將漢字教學上升為文化傳播,讓學生了解這一過程,學會規范使用和書寫漢字。(記者 周輝霞)(原標題:專家:提筆忘字源于不了解漢字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