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 李玉明
劉備三顧茅廬
《資治通鑒·卷一》載:“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為師,每過段干木之廬必式。四方賢士多歸之,魏于是始大于三晉。”卜子夏等三人是當時魏國的賢士,魏文侯以師禮敬之,特別是乘車路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時,都要站起身來扶住車軾致敬,因此四方賢明之士都投奔于他的麾下,魏國于是在韓、魏、趙“三晉”中首先強大起來。
所謂賢士,應該是指道德高尚且擁有一定知識和治國才能的人,他們在社會上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對國家的盛衰存亡關系甚大!秴问洗呵铩穼t士在國家中的作用有深刻論述:“身定、國安、天下治,必賢人。得賢人,國無不安,名無不榮;失賢人,國無不危,名無不辱。”得賢必先禮賢。在中國歷史上,因為禮賢而得賢,進而得天下保社稷的事例不勝枚舉,其中最具典型意義的當數“周公吐脯”“子產屈尊”“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繼位。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周公姬旦輔政。周公為了團結天下士人,絲毫不敢怠慢他們,“一飯三吐脯,一沐三握發”(吃飯嚼肉干時有士人造訪,馬上把肉干吐出來停止吃飯殷勤接待,吃一頓飯要中止三次;洗頭發時有士人造訪,馬上停止洗沐手握長發殷勤接待,洗一次發要中止三次),因此得到了天下賢士的擁戴,在內憂外患中穩定了局勢,保全了周朝社稷。曹操詩《短歌行》“周公吐脯,天下歸心”的名句,就是對周公禮敬賢士的熱情贊美和歌頌。
春秋時,鄭國國相子產死了,“鄭人皆哭泣,悲之如亡親戚”。子產能夠得到鄭國人民如此愛戴,是因為在他為相期間屈尊禮敬賢士,進而保證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定生活。
當時鄭國處于晉國與楚國的夾縫之中,生存狀況極其艱難,子產把禮敬賢士作為重要國策,和士人相處時絲毫沒有國相的架子。他師敬一個名叫壺丘(復姓)之林的高士,拜見時和他的學生們坐在一起,并且按年齡大小就座,絕不以勢壓人。
后來,晉國準備進攻鄭國,派大夫叔向以聘問為名察看晉國情況,叔向了解到子產禮敬士人的事跡后回國稟報:“鄭國有子產在,進攻不得。”晉國于是取消了攻鄭計劃。孔子贊美子產:“子產有古人之遺風,國家強大完全在于有賢人。”
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兵敗駐于新野,士人徐庶拜見曰:“諸葛孔明,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劉備曰:“您與他一塊來。”徐庶曰:“此人可見,但不可屈致,將軍宜枉駕顧之。”劉備于是親自去請,“凡三往,乃見”。諸葛亮為劉備的真情所感動,于是出山輔佐。
此后,諸葛亮為劉氏父子和蜀漢政權付出了畢生精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報答劉備的禮敬之恩,他在《出師表》中這樣表述自己的心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這表明,諸葛亮忠誠蜀漢的千古美名,其實是由劉備的“三顧”禮敬造就的。
與以上三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許多帝王妒賢害賢而導致國亡身死的悲劇,其中最令后世詬病的莫過于殷紂王!妒酚·周本紀》載:周武王即位的第九年伐紂,八百諸侯相聚,聲勢浩大。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你們不知天命,未可也。”武王所說的“天命”,是指此時殷商還未完全喪失民心,紂王還有不少賢臣輔佐,伐紂的最佳時機還未成熟,于是勒兵而回。兩年后,武王再次伐紂,因為這時紂王殺了叔父比干,庶兄微子憤而出走,另一叔父箕子佯狂為奴,賢臣商容被貶黜,“太師疵、少師疆抱其樂器而奔周”,紂王成了孤家寡人。結果武王一戰而勝,滅了商朝,殺了殷紂王。(原標題:魏文侯禮敬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