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首席記者李政
河南商報《我從哪里來》根親文化系列報道自推出以來,每天都有近百位讀者打來電話咨詢姓氏相關(guān)問題,其中不乏“較罕見”姓氏的讀者,他們希望了解各自姓氏的來源與典故。
這期,記者挑選了暴、蓋、米三個姓氏作簡要解讀。
我姓暴我從哪里來?
昨日,鄭州市民暴先生打來電話,他說,這段時間他一直關(guān)注河南商報《我從哪里來》系列報道,“很久沒回老家了,很想知道暴姓來源,你們能幫忙查查嗎?”
暴先生說,他原籍在安陽滑縣暴莊。1959年,父親離開家鄉(xiāng)到山西參加工作,1972年才調(diào)到鄭州。“在鄭州生活幾十年了,幾乎沒遇見過姓暴的人。”
他回憶,20多年前,他去辦理自行車證,排隊時前面有個女孩,等女孩填完表格離開后,他一看,女孩也姓暴,此時,女孩早已離開。暴先生說,這么多年來,這是他唯一一次在鄭州遇見同姓人。
查詢資料得知,暴姓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從歷史文獻上考證,我國有人以暴為姓,大約是在3500年前的商朝時期。
《風俗通》中記載,殷商時期,有一位叫暴辛公諸侯,根據(jù)考證,便是暴姓的始祖。這一說法在《尚友錄》上也有記載。
暴姓的望族居魏郡,東周時,有王族大夫辛被封在暴邑(今河南省鄭州北),建立暴國,因其爵位是公爵,故稱暴辛公。春秋時暴國并入鄭國,其國民以原國名為姓,稱暴姓。
我有個“糧食姓” 米姓
鄭州一位姓米的市民,想知道米姓的來源。
市民米遠道對米姓有一定研究,據(jù)他了解,米姓源于官職。據(jù)說,西周時期設(shè)置了一種官位稱為舍人。長官為舍令,官稱舍人,俗稱米史令、粟史令,主要職責就是掌管國庫的九谷六米之出入,歸地官府司管轄,為周王朝時期的重臣之一。在舍人的后裔子孫中,以官職稱謂為姓氏的人,稱米氏,世代相傳。
此外,對于米姓的來源也有其他說法。一說來自遠古時期舜的后代,二說來自楚國的后裔,三說來自隋唐時期西域米國的漢化改姓而來,四說來自滿等少數(shù)民族漢化改姓。
米女士知道自己的姓跟糧食有關(guān),可她不知道,與糧食有關(guān)的姓還有很多。據(jù)媒體報道,柴米油鹽醬醋茶皆為姓氏。
根據(jù)《中國姓氏大辭典》記載,“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柴姓、米姓分布較廣。
據(jù)媒體2010年的報道數(shù)據(jù)顯示,柴姓、米姓分別約占當時全國人口的0.058%和0.035%。油,山東省多此姓,約占全國人口的0.0028%。鹽姓則在江蘇、四川等地有分布。醬姓源出不詳,臺灣有此姓。山西扶風、四川成都、臺灣、上海等地有醋姓。茶作為姓有槎(cha)、屠(tu)兩音,云南省分布有此姓。
我姓蓋(gě) 總被人念成蓋子的蓋
有一位姓蓋(音同葛)的讀者,生活中,他的姓總被別人念成蓋子的蓋,一度令他煩惱。他致電河南商報記者,一是希望通過報道讓更多人了解蓋姓,二是家中族譜不全,想咨詢蓋氏的來源。
對此,上蔡縣蓋姓研究會副會長蓋志先生表示,蓋姓以封地為氏。蓋志先生長期研究蓋姓,據(jù)他介紹,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有個地方稱蓋(gě)邑(今山東沂水西北一帶)。戰(zhàn)國時期,齊國有一個公族大夫叫王歡,因功受封于蓋邑。后來,他的子孫以邑為氏(秦漢以后,姓氏合一),自此世代姓蓋。也就是說,蓋氏的始祖應(yīng)該是蓋大夫王歡。
據(jù)史料記載,齊國時期,蓋姓一直在蓋邑世襲,子孫繁衍。后來,齊國雖滅,地名也更換了,但蓋姓生生不息,流傳后世。
此外,蓋姓的來源也有其他說法。其一,出自少數(shù)民族中的蓋姓。據(jù)魏書記載,盧水胡人中有蓋姓。其二,由蓋樓氏復姓所改。據(jù)魏書記載,由蓋樓氏復姓改為單姓蓋氏。(原標題:柴米油鹽醬醋茶均為姓氏 看看這些罕見姓氏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