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酈波做客省圖“長江講壇”,借“曾國藩的人生智慧”這一話題,說儒家文化,妙談治學中的自省、自學、自我成長。在提到治學的懷疑精神時,他還提出自己的觀點:屈原作品中愛用“兮”并非跟楚地的方言有關,而是因“三閭大夫”的角色是巫師。(記者鄭晶晶通訊員劉虹劉莎莎)
儒家文化是自救的哲學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曾說過,如果有種文化可以拯救全人類,我的直覺告訴我,可能是東方的儒家文化。”酈波在講座開始時便提出,儒家文化是“自救的哲學”。
酈波表示,這種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曾國藩——從一名通宵背誦《岳陽樓記》也只能背一兩句的“笨小孩”,成長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后一位大儒、理學大師,與儒家文化對其的影響密不可分。
酈波說,曾國藩擅長儒家的修身,他每天在日記里自省,寫了30年,只因重病中斷了30天,他的日記,被譽為東方的《懺悔錄》。
針對當前不少學生一上大學就染上嚴重的網癮的現象,酈波稱,就是因為其內心沒有精神寄托。他說,曾國藩的成長成才經歷是對當今大學生很好的指導,大學生們可以多看看《曾國藩家書》,從中汲取養分。
屈原愛用“兮”因是巫師
“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此次來漢做講座,酈波也特地談起祖籍湖北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作品。他說,不少人說屈原的作品中“兮”字很多,是因這是楚地方言導致的,他對此產生質疑,稱是因屈原的身份是“巫”所致。
他說,屈原本來是三閭大夫,主管三個貴族家族的姓氏以及祭祀、貴族教育,“在那個時代,他的角色是‘巫’,負責跟神溝通,所以常用‘兮’之類的感嘆詞。”酈波說,這就可以很好的解釋,為什么屈原的文章中經常有男女角色的變化,還在《楚辭》中用“香草美人”自喻。
酈波說,屈原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作為一個典型的愛國知識分子,參政本不是他的本職,按理說“只用關心神的事情”的他,還一腔熱血關心“民”的事情。酈波認為,當今的學子不僅要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更需要學習他身上那種傳統士大夫精神。(原標題:酈波:屈原"離騷"愛用"兮"無關方言 因其是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