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五代時期出現"支軸式"剪刀 磨剪刀曾是老北京一景

2014/3/5 10:35:58 點擊數: 【字體:

  “磨剪子來,戧菜刀……”對這句充滿韻律的叫賣,老北京不會感到陌生,雖然它幾乎已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

  人類歷史上第一把剪刀據說是古埃及人愛德華發明的,是所謂“交股式”,用一片鐵折成“8”字形,使用時猛握下部,使上部的刀刃交錯,完成裁剪動作。這種設計的優點是能充分發揮割的功能,切割速度快,成品整齊,缺點是太費力氣,不方便細節裁剪。

  我國出土的漢代剪刀、唐代剪刀,都是“交股式”,唐代并州(今山西太原)制鐵業發達,并州剪、并州刀名滿天下,詩人杜甫曾寫道: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松半江水。

  五代時,中國出現了“支軸式”剪刀,與今天我們見到的剪刀完全一致,它相對省力,能制作細小的東西,當時屬貴重物品,在墓葬中多見,元代以后,隨著海外貿易發達,剪刀已不再是難得之物。

  剪刀雖小,制作卻很復雜,其刀刃的部分要用鋼,刀身的部分用鐵。鋼鋒利,但易折,鐵有韌性,但不夠鋒利。要讓鋼和鐵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則需要反復鍛打、淬火。制作成型后,磨剪子是一道關鍵工藝,通過它,剪刀才能變得鋒利起來。然而,這種鋒利是暫時的,隨著使用時間增加,剪刀不久又會變鈍。

  磨剪子需走街串巷,除了吆喝外,還要動響器,以吸引不大出門的女性們,她們是剪刀、菜刀的主要使用者,所以人們把磨剪子手持的鐵片做成的樂器叫“驚姑”或“驚閨”,俗稱“喚頭”。

  老北京磨剪子是極清苦的行當之一,收入很低,老話說“劫道的不搶磨刀的”,因為知道從后者身上也搶不到什么。

  磨剪刀是辛苦活,一把新剪刀制造出來,要經專業磨剪刀匠磨過才好使,俗稱“開光”。磨剪刀匠給一把刀開刃,得磨600次左右,而用過的刀,至少也得300次左右。由于它成本低,不需要太復雜的技術,所以過去有很多人從事這一行業。

  磨之前,師傅先要看看刀的刃部厚不厚,如果太厚,要先用戧刀戧,戧刀是一根鐵棍兒,兩頭兒有把,中間是一長孔,把要戧的刀用楔子夾緊裝在里頭,把菜刀用一個鐵卡子跟一塊木板兒卡在一起,頂在板凳上用戧刀戧。菜刀戧好了,再用粗石磨,將茬口磨掉了,再用細石磨,邊磨邊在石頭上刷水,以降低摩擦產生的熱量。

  傳說磨剪刀這一行的祖師爺是“馬上皇帝”,具體是誰,并無記錄,只是他在起兵前因家貧,曾干過磨剪子這一行,所以大家稱自己騎的板凳為“穿朝玉馬”,而用來頂磨刀石的鐵弓叫“馬鞍”。

  隨著生活方式改變,現代人已不怎么磨剪子了,已經習慣了用越來越鈍的工具,如今再想看到昔日的一景,恐怕很難了。(原標題:五代時期出現"支軸式"剪刀 磨剪刀曾是老北京一景)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北京晨報(2014-03-05)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