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有哲理、有深度,初聽十分“高大上”。遺憾的是,此非原創——眼下微博、微信里有太多這樣的“心靈雞湯”,已經到了令人倒胃口的地步。于是,此女被眾人扣上了“矯情”的帽子。
說話要切合語境,小資女的失誤,就在于沒弄懂有些道理不是絕對的。人生中是有需要做減法的時候,但在許多情況下,生活習慣、體驗需求會誘惑人們選擇做加法。
就拿寫毛筆字來說吧,有筆墨紙硯足矣,可是墨客不滿足,為了書寫順手,也為了增添更多的趣味,他們便在文房四寶之外增添了筆筒、筆架、筆洗、鎮尺、臂擱等文房用具。這些東西鋪開,能占滿一張書桌,不嫌麻煩嗎?
洛陽周氏銀器博物館館藏的古代文房用具,足以證明有些人“偏愛”麻煩。
據該博物館講解員馬麗介紹,上圖中這兩個貝殼似的玩意兒,是清代傳下來的銀質筆掭,專為除去毛筆上多余的墨汁:毛筆蘸墨之后,順著“貝殼”的紋路理一理,筆尖便平順均勻。
硯臺上也能掭毛筆,何必要用筆掭?花錢不說,用完還得擦洗。在小資女看來,筆掭大概就是那種可有可無、應該減去的東西。
可在某些人眼里,某些物件給人帶來的精神愉悅大過實際功用,自有其存在的價值。
如此精美別致的銀筆掭,本身就是藝術品,可供閑時把玩,也可借此擺闊、彰顯身份:你看我多有能耐、多有品位,用得起銀筆掭!
這道理跟喝茶一樣,俗人只需一把茶壺、一個茶碗;雅人擺茶道,茶匙、茶則、茶寵、公道杯、養壺筆……樣樣不能少。喝口茶需要這么費事兒嗎?哎,人家喝的不是茶,是心境,要的就是“費事兒”中的自得滿足,就著好時光自斟消磨、怡情養性。
有個說法,奢侈是通向樸素的必經之路。還有個說法,生命在于體驗經歷。
人家沒吃過豬肉,想嘗嘗,你偏要說蘿卜、白菜就能吃飽,沒必要吃豬肉。就算你管得住嘴,能管得住想吃豬肉的心嗎?
返璞歸真,需要一個自我認知、接納、消解、放下的過程。欲望可以是罪惡的深淵,也可以化作前行的動力。
生存之外,一切愛好都是加法。偏偏有些加法,是人不至于苦悶無聊的基礎。
擦洗筆掭、擺放茶具浪費時間?那是人家的事兒,等人倦得不想折騰了,自會減去,咱就甭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