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guān)注 >> 瀏覽文章

元書法家鮮于樞:與趙孟頫齊名 倡書畫復古追晉唐

2014/5/28 16:03:27 點擊數(shù): 【字體:

  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春,杭州西溪水漾草長鶯飛,鮮于樞解官歸家,胸前長髯偉岸,卻掩不住仕途平淡的失意。

  且在這桃花流水間留下,筑一間小齋,擺上古鼎與青瓷,磨一方端硯,揮毫寫下“困學”二字,他日就刻作匾額懸楣以自勉吧。

  無案牘之勞形,往來有鴻儒,可以調(diào)素琴、閱丹青,自是相當愜意。遠在京城的好友趙孟頫鴻雁傳詩,“脫身軒冕場,筑室西湖濱。開軒弄玉琴,臨池書練裙。”

  七百年后的1989年,也是一個鳥語花香的春日,留下街道杭州苗圃里的工人在平整土地時,發(fā)現(xiàn)了一座元代墓葬。墓室隨葬器物僅十四件,只是一方端硯,一把銅鏡,若干青瓷、玉器,以及兩枚銅印等,其中,兩枚印章上各陰刻篆書“鮮于樞伯幾父”和“白幾印章”,清晰可見。

  如今,這些陪伴鮮于樞的器物一起被擺在杭州博物館(位于吳山腳下)中,得以讓我們窺探元代文人的精致品味。

  記者 方舒 文

  郁悶的“虎林隱吏”

  鮮于樞在元朝時便是與趙孟頫齊名的書法家了,然而不知何故,這樣一位杰出的人物,卻被《元史》有意無意地忽略了,直到清末柯劭忞編《新元史》時,才補上《鮮于樞傳》,也僅僅200來字。也許在只為帝王將相著書立傳的年代,一輩子當小官的鮮于樞難入史家法眼吧。

  英才逸氣的鮮于樞,其實年紀輕輕就被臺省慧眼賞識了,招做幕僚。他對仕途也充滿期待,有兩次被推薦做監(jiān)察御史(從五品或五品),“其命可立待”,但卻一直沒有實現(xiàn),只做了從七品的宣慰司都事。

  后來輾轉(zhuǎn)揚州、杭州和金華等地,依然是掾吏之類的七品小官。也許是因為他有著北方人太鮮明的慷慨豪氣,又兼具灑脫自由的書法之氣,與阿諛逢迎的官場太不合拍了吧。正如同時期詩人柳貫所評價的“面帶河朔偉氣,每酒酣驁放,吟詩作字奇態(tài)橫生。其飲酒諸詩,尤曠達可喜”。

  在杭州做三司吏掾時,意氣雄豪,經(jīng)常與長官爭是非,“一語不合,輒飄飄然欲置章緩去”。這種與長官公開爭吵,一語不和就要甩手不干的表現(xiàn),自然不討歡喜。

  面對懷才不遇的郁悶,鮮于樞只能以“虎林(即武林)隱吏”自勉。當他任職期滿,很自然地就不再被續(xù)聘了。仕途不暢的鮮于樞幾經(jīng)反思,感慨萬千:“吾自弗克自力于學,今且仕,懷空抱虛,吾心戀焉。”

  那就寄情山水吧,在錢塘之西筑一間“困學齋”,錢塘美景定不會辜負我的欽慕。“吾愛吾廬好,臨池構(gòu)小亭。無人致青李,有客覓黃庭。樹古蟲書葉,莎平鳥篆汀。吾衰豈名世,詛肯苦勞形。”

  錢塘自古繁華,又是南宋故都,故宋遺老文人留連忘返,常來與他焚香坐談,那些北方的文士對這東南都會也向往已久,常來常往,困學齋里有的不只是西溪美景,更有趙孟頫、周密、仇遠、高克恭、鄧文原等文人雅士,這才是他更恣意騁懷的天地。

  困學齋里古物環(huán)列

  至元三十年(1293)三月二十八日,寫《武林舊事》的周密前來拜訪,專程觀賞困學齋所藏古物,期待大飽眼福。

  困學齋院內(nèi),一株歪脖子的怪松正站立著迎來送往。這是從附近廢園子里挖來的,鮮于樞一看見就仿佛看到了自己,就挖過來移植到屋旁,站在室內(nèi)看著窗外的這棵松樹,頓時有形影相吊般的相惜之感,鮮于樞便喚它作“支離叟”。

  鮮于樞拖鞋拂席,焚好香爐,將周密迎進入困學齋內(nèi)。只見書畫琴瑟擺滿房間,更有古鼎彝環(huán)列左右。一面唐朝銅鏡反射著唐宋百年間的古意風情,那一對龍泉窯貫耳瓶青翠中透著玉石般的溫潤,不知擺在房間的何處?那墓中的硯臺想必就擺在書桌的右角,不知磨透了多少塊墨。瑪瑙制的筆端飾,可裝過多少支寫禿的筆?

  桌上應(yīng)該還擺著那塊刻著卷云紋的白玉劍格(亦稱護手,劍身與劍柄之間作為護手的部分)吧,這塊玉上的花紋在唐朝時就刻著了,另一塊蟠螭紋的玉劍璏(飾寶劍上的玉飾之一,穿系于腰帶上,即可將劍固定于腰間)。則來自更早的東晉時期。隨著宋朝金石之學的興起與發(fā)展,好古成為文人中的潮流,鮮于樞便是其中的翹楚。

  鮮于樞的收藏果然讓周密不虛此行,周密回家后還難掩興奮,就在他的《志雅堂雜鈔》記了下來:他看到了玉爐、張旭的《秋深帖》、唐摹《蘭亭集序》等。

  鮮于樞拿著自己的收藏告訴周密,蕭子云(南朝梁文學家,擅長草隸書法)的《出師頌》真跡絕佳,想要用別的古物交換,可惜交易被王子慶破壞了。周密也一五一十地記載下來。

  對鮮于樞的文物鑒識能力,周密深信不疑,時人也多有稱道。鮮于樞好古而不貪物,友人李順父有周伯的吉盤,上面銘刻著一百三十字。他的家人不識貨,拆盤足后用來做餅盤,鮮于樞一看這可是古物,依然歸還給他們。

  倡導書畫復古追晉唐

  至元二十四年(1287)十二月二十日,大風振屋,積雪壓頭。鮮于樞興致來了,就盎然地冒雪拜訪好友白珽,喊上附近的一群好友,在雪色中吟詩對飲,狂談雅謔,他逸致豪情毫不遜于晉王徽之的“雪夜訪戴”。

  也許正是在多年把玩那兩塊玉劍飾之后,晉唐之風滲透進他的情緒,也悄悄地滋潤到了鮮于樞的筆尖,觀摩他存世的書法,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那撲面而來的晉唐書風。正如王世貞所說的那樣:“行筆精圓秀潤,芒角不露,隱然唐人家法。”

  北宋在“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的合稱,被后世認為是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書法家)的倡導下,書法的文人寫意氣質(zhì)十分強烈,但宋室南渡后,這樣的特點卻沒有繼續(xù)發(fā)展,反而走上另外的道路,追求“尚意”卻忽視了古法,導致模擬當時隨性恣意和彪悍的書風。

  到了元朝初年,鮮于樞與趙孟頫的出現(xiàn),承前繼后,直接帶動了一個朝代的書法“復古”的時代。”趙孟順、鮮于樞與鄧文原等人開始引領(lǐng)潮流,提倡以古為師,追隨晉唐之風,重新回歸二王。

  在與趙孟頫力求復古的同時,兩人漸漸地悟出了更多。大德四年(1300)上巳(三月初三)后三日,鎮(zhèn)江的雅室內(nèi),金朝畫家王庭筠的《幽竹枯槎圖》被小心翼翼地鋪在桌上,鮮于樞已經(jīng)觀賞過很多次了,一邊在端硯上磨著墨,一邊和趙孟頫商談。隨后題跋寫道:畫同一關(guān)捩畫中有書,書中有畫。

  趙孟頫也在同一時期的《秀石疏林圖卷》題詩中,明確提出了“書畫同源”觀點,即繪畫與書法在筆墨上有相通之處,文人畫與復古書法合流,走進了一片新天地。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青年時報(2014-05-27)
0
相關(guān)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shù)網(wǎng)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