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端午,人們就會想到吃粽子、賽龍舟、祭屈原等習俗。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嗎?
遼寧省民俗學會常務副會長、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楊太告訴記者,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天中節,其歷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端午節的諸多人文內容,實際上是后人加載的,而本源的端午節應當是我國遠古的祭龍日。當時,人們把五月視為惡月,希冀以龍的威懾力驅除災疫邪祟。此后,端午節就以祛除病瘟、躲避兵鬼、驅邪禳災的形式傳承。
楊太說,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除漢族外,滿、蒙古、藏、苗、彝、畬、錫伯、朝鮮、土家、達斡爾等28個少數民族也過端午節,但不同地區風俗各異。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原標題:端午節曾為中國遠古的祭龍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