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烏龍”應出自<烏龍王>》一文(見5月28日《羊城晚報》B5版“文史小語”),就像聽到“他姓李,出自他孫兒姓李”一樣。
《烏龍王》是1946年開始面世的,那時我十歲。十歲前,我和家里人玩“十三張”,就曾“擺咗烏龍”、“咪擺烏龍呀”地說過話。我相信,在我會講“烏龍”之前,社會上已流行使用這個詞了。《烏龍王》只能算是“烏龍”的孫兒。
前幾年我在佛山電視臺主講的《粵講粵過癮》節(jié)目就講過這個內容。茲將該文字稿附呈供大家參考:
現(xiàn)在提起“烏龍”,人人都以為是講足球場上的烏龍球。網上有人問起,“烏龍”這詞來源是什么?答問的人還是從進了烏龍球的事講起。于是問的人又說了,你的答案沒答中問題喲,我還是問問別人吧。呶,上世紀四十年代有本《烏龍王》漫畫,喂,誰知道“烏龍”什么意思呀?
網友講起上世紀四十年代,那時我真看過他所提到的那本《烏龍王》漫畫。漫畫的主角叫“王龍烏”,倒過來讀,就是“烏龍王”。此公的一言一行,都帶著當時國民黨官員的共相:貪婪,愚蠢,糊涂,無能,無賴,專做烏龍事。
須知當時小百姓對國民黨政權的主要評價詞,就是這個“烏龍”:鈔票貶值,是因為政府烏龍;征稅不合理,是官員烏龍;滿街黑社會橫行,是警察烏龍……總之,社會出了那么多問題,都是國民黨政府烏龍所致。如果只向足球場去找“烏龍”的出處,當然是進錯門了。
“烏龍”,源于“擺烏龍”,和賭場術語關系極大。說到“烏龍”的來源,我看絕對不能夠撇開那個“擺”字去捉摸。從前的廣府,賭風很盛。那時最普通的賭具不是麻雀牌,而是天九牌。天九牌除了可以“扭天九”之外,還可以“賭牌九”。牌九的賭法,是要將自己手上的牌分成兩墩擺出,和莊家比較大小。這兩墩的擺法有個規(guī)矩,就是不準前一墩比后一墩大,擺錯就是“擺烏龍”,算全輸的。
賭場又為什么會將擺亂次序叫做擺烏龍呢?我不妨進一步作點推想:因為廣府人早就將次序混亂叫做“亂籠”或者“亂曬籠”,甚至“亂曬大籠”。擺錯兩墩牌,至少會被講成“擺到亂咗籠”。擺亂籠,是神志不清的表現(xiàn)。
而廣府話形容神志不清,早就有“烏啄啄”或“烏sirsir”這樣的詞,哪個賭徒靈光一閃,就會將這個“擺烏龍”創(chuàng)造出來了。
賭場術語是會滲透日常生活語言的。廣府人的觀察力跟聯(lián)想力確實“冇得彈”。這么生動的一個“擺烏龍”擺在面前,如果不用到日常生活中來,簡直是大浪費!好,且來看看哪里能夠用上它。
呶,你瞧,五叔公約了張三早上到升平茶樓嘆茶,又約了李四中午到普君茶樓吃飯。不料到了那個早上,他暈頭暈腦地一頭就鉆進普君茶樓開茶。等來等去不見人,想了一下不對勁,突然猛醒,就拍著腦殼說:“唉——擺曬大烏龍?zhí)恚?rdquo;
這類情景,恐怕人人都見過,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如果某位仁兄,幾乎天天都擺點烏龍出來被人看到,這樣,人家就會給他加封一個不大榮耀的稱號——烏龍王!前面提到的那本漫畫,就是以他命名的。余福智